Home  >>  Low-carbon Weekend News  >>  正文

大力支持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

【低碳转型要闻】

大力支持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财政支持

油气市场

山西首个生物天然气工业直供项目投运

德国能源监管机构:最大天然气储备设施将从6月起加速装满

煤炭与电力市场

中国统调电厂存煤达1.59亿吨以上 同比增5000多万吨

今起实施!严禁发生非不可抗力拉闸限电

新能源市场

国家能源集团在鄂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实现全投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韩国企业减碳过程步履维艰



低碳转型要闻

大力支持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财政支持

                           

(来源:财政部)

5月30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优化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推动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出力平稳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油气市场


山西首个生物天然气工业直供项目投运

6月2日,山西省首个生物天然气工业直供项目日前在朔州市应县投运,已应用于当地陶瓷产业集群。此项目的落地运行,解决了当地环境难题,变废为宝,为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也为当地工业燃料的提档升级和低碳化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新燃气集团新能源发展中心主任刘祺介绍,响应国家及山西省关于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华新燃气集团依托该项目加大科研力度,目前已联合多家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沼液培育微藻、盐碱地改良等创新技术展开联合攻关,致力于实现生物质能源产业与生物捕碳、有机旱作农业的耦合发展,全力将该项目打造为山西省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的示范工程。(信息来源:新华网)

德国能源监管机构:最大天然气储备设施将从6月起加速装满

德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气储备设施位于下萨克森州的雷登地区。该设施原先隶属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眼下由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局托管。当地时间5月29日,德国联邦网络局局长穆勒表示,这一天然气储备设施将以更快的速度被装满。

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德国天然气供应安全受到巨大挑战。为此,德国政府于4月30日出台能源供应安全法案,要求天然气运营商必须在11月1日,也就是下一个供暖季到来之前将天然气储备量填充至90%。穆勒当天坦言,到目前为止,最大天然气储备设施的填充速度仍然太慢,必须从6月份开始“以巨大的能量和动力”进行储备工作,才能达到能源供应安全法要求的目标。(信息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煤炭与电力市场


中国统调电厂存煤达1.59亿吨以上 同比增5000多万吨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5月31日透露,目前,中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59亿吨以上,同比增加5000多万吨。他强调,官方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全国电力迎峰度夏平稳有序。

赵辰昕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受乌克兰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能源外部压力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今年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他表示,总的来讲,随着各项能源保供增供措施逐步落实,中国能源供给能力将持续提升,能够有效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今起实施!严禁发生非不可抗力拉闸限电

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施行,《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 24 号)同时废止。《办法》指出,严禁发生非不可抗力拉闸限电。(信息来源:国家发改委)


新能源市场


国家能源集团在鄂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实现全投

5月31日,国能长源荆州热电有限公司石首高陵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为荆州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助力湖北“双碳”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履行央企责任与担当。

此次全投,为进一步补充湖北省内电力资源储备,促进国家能源集团在鄂新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韩国企业减碳过程步履维艰

据韩联社5月29日报道,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5月29日发布了《产业界碳中立相关规定实际情况和改善课题》调查报告。根据对302家韩国国内制造企业的调查结果,92.6%的企业表示在推进碳中立的企业活动中存在规定的限制和困难。

其中65.9%的企业表示规定的限制导致了投资出现问题。在困难事项中,回答“行政程序复杂繁琐”的占51.9%,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法律制度不完善”、“温室气体减排未得到承认”、“比国外标准更严格”等。企业推动碳中和的措施中,“减少电力使用”占比最高,达55.5%,其后为“调整燃料和原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建设减排设施”和“研发创新技术”等。(信息来源:商务部网站)




本期供稿:刘俊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