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Low-carbon Weekend News  >>  正文

欧盟成员国同意今冬削减天然气用量15%

【低碳转型要闻】

欧盟成员国同意今冬削减天然气用量15%


油气市场

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获重大突破

“巨型海上石油加工厂”交付启航


煤炭与电力市场

山西持续优化煤化工产业布局

吉林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全面建设


新能源市场

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3%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年来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



低碳转型要闻

欧盟成员国同意今冬削减天然气用量15%

                           

欧盟成员国26日达成一项政治协议,采取自愿措施将今年冬季天然气需求减少15%,以提高欧盟能源供应安全。

根据这项协议,欧盟成员国同意在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根据各自选择的措施,将天然气需求在过去5年平均消费量的基础上减少15%。若届时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等情况,欧盟将采取强制措施减少天然气需求。

欧盟理事会表示,减少天然气需求是为了在冬季来临之前节省成本,为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可能中断做好准备。(信息来源:新华网)

油气市场


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获重大突破

7月28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海上首口页岩油探井——涠页-1井压裂测试成功并获商业油流,标志着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涠页-1井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涠西南凹陷,日产原油20立方米、天然气1589立方米且产能稳定。据测算,涠西南凹陷页岩油资源量达8亿吨,整个北部湾盆地页岩油资源量约12亿吨,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近年来,随着老油田常规油气开发步入中后期,中国海油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作为资源接替和稳产增产的重要方向。2020年开始布局海上页岩油勘探,2021年把北部湾涠西南凹陷作为战略突破点。(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巨型海上石油加工厂”交付启航

记者从大连海关获悉,7月17日,在大连港湾海关的监管下,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改装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巴罗索”号正式交付启航,奔赴巴西盐下油田作业。

据介绍,“巴罗索”号由总长332米、型宽58米、型深31米的超大型油轮改装而成,是即将投产的全球最大FPSO项目之一,集生产处理、储存卸载、人员居住、生产指挥于一体,能在海上油田连续作业28年不进坞检修,被誉为“巨型海上石油加工厂”。 据统计,“巴罗索”号有23个总重量3.5万吨、总体积36.2万立方米的进口模块享受到“过驳直取”便利措施,节省吊装费用超过160万美元。此外,对项目所急需的“定尺进口料件”免于取样检测,节省成本10余万美元,缩短工期超3个月。(信息来源:大连日报)


煤炭与电力市场


波兰总理承认煤炭短缺口大 供暖用煤质量要求被取消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当地时间18日报道,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承认,波兰近期将遭遇煤炭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气候和环境部取消了对供暖用煤质量的要求。

波兰煤电占比约70%,为欧盟国家中最高。同时,三分之一的波兰家庭用煤取暖。波兰4月禁止进口俄罗斯煤炭,随之出现煤炭短缺和价格飙升。近日,波兰政府宣布推出面向普通家庭的煤炭补贴政策,并从哥伦比亚、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进口煤炭,以弥补因禁止进口俄煤炭而造成的800万吨以上煤炭的缺口。(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吉林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全面建设

7月30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吉林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全面建设。

蛟河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吉林省蛟河市境内,枢纽建筑物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开关站等组成。电站总投资69.7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安装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机组,以500千伏线路接入吉林电网,计划于2029年投产发电。(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新能源市场


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3%

今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总体实现高速增长,产业链主要环节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记者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获悉,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45%以上。其中,多晶硅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硅片产量约152.8吉瓦,同比增长45.5%;电池片产量约135.5吉瓦,同比增长46.6%;组件产量约123.6吉瓦,同比增长54.1%。

从应用端来看,上半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0.88吉瓦,同比增长137.4%。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158亿元,其中太阳能发电投资占比近30%。与此同时,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光伏产品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出口额再创新高。其中,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光伏组件出口量达78.6吉瓦,同比增长74.3%。

当前,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3/4,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年来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84.92亿元。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并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期供稿:刘俊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