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发布
|

|
【油气市场】 卡塔尔与阿联酋签署长期凝析油供应协议 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我国上半年煤炭进口量创历史新高 我国南方五省电力负荷今年首创新高
|

|
【新能源市场】 我国首个高海拔光氢储项目投产发电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科学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
《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发布

7月12日,生态环境部在“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发布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自2010年以来,我国分三批开展了81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全面评估试点城市的工作进展,从试点城市的气候行动实践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组织不同领域专家对试点城市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集中评估与总结。报告显示,试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成效显现,北京、深圳、烟台、潍坊等40座城市的评估结果为“优良”。(信息来源:新京报)
卡塔尔与阿联酋签署长期凝析油供应协议
当地时间7月10日,卡塔尔能源公司宣布,该公司与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为期10年的凝析油供应协议。根据协议,卡方将从2023年7月开始向阿方供应凝析油,10年总供应量最多可达1.2亿桶。协议还规定,供应量可在双方协商同意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卡塔尔天然气储量居全球第三,其液化天然气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凝析油是与天然气一起回收的未经分馏的液态轻烃,属于轻质原油。(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
7月10日,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项目中心平台在青岛成功装船,即将奔赴渤海西部海域,进入海上安装和联调阶段,标志着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来源:新华社)
我国上半年煤炭进口量创历史新高
据海关总署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份,我国进口煤及褐煤3987.1万吨,同比增长110.1%;较去年6月份的1898.2万吨,足足增加2088.9万吨,增长110%;较5月份的3958.4万吨也增加28.7万吨,增长0.7%。6月份煤炭进口额为448970万美元,同比增长47.6%,环比下降2.7%。据此推算据此推算进口均价为112.6美元/吨,同比下跌47.7美元/吨,环比下跌3.9美元/吨。(信息来源:海关总署)
我国南方五省电力负荷今年首创新高
连日来,我国南方用电负荷持续走高。记者从南方电网获悉,7月10日,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五省区(以下简称“南方区域”)最高电力负荷达2.26亿千瓦,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南方电网最高负荷将达2.45亿千瓦,同比增长10%。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南方区域电力需求逐步恢复。数据显示,南方电网统调负荷突破2亿千瓦较去年提前36天,5月底以来最高负荷已多次接近历史峰值。据南方电网初步统计:今年1—6月,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72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信息来源:湖南日报)
我国首个高海拔光氢储项目投产发电
由在鄂央企中铁十一局四公司承建的我国首个高海拔光氢储项目——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11日正式投产发电。该项目年可发绿电22亿度,满足200万个家庭一年所需。华电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是国家第一批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也是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制绿氢的首次尝试,通过光氢储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实现绿电、绿氢消纳。光氢储就是当光伏充足但无法上电网、需要弃光时,利用光电将水电解制成氢气,将氢气储存起来,当需要电能时,将储存的氢气通过不同方式(内燃机、燃料电池或其他方式)转换为电能输送上网。(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科学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7月11日下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会议指出,要把稳工作节奏,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会议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期供稿:张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