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将创历史新高
|

|
【油气市场】 英国油轮遭导弹袭击油价飙升 美国暂停批准新液化天然气出口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去年煤层气产量达117.7亿立方米 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国贡献过半
|

|
【新能源市场】 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排名全球第一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重启 |
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将创历史新高

1月24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将创历史新高。由于全球向清洁能源加速转型,低排放能源将满足未来3年全球新增电力需求。这份名为《电力2024》的全球电力市场发展和政策年度分析报告预测,到2025年,随着法国核能发电量攀升、日本几座核电站恢复运行,以及一些国家的新反应堆投入商业运营,预计全球核能发电量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报告说,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占全球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到2026年,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在内的低排放能源预计将占全球发电量的近一半。报告说,2023年由于发达经济体用电量下降,全球电力需求增幅略放缓至2.2%,但预计从2024年到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年均增幅将达到3.4%。到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约85%预计将来自发达经济体之外。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指出,目前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任何其他行业都多。但令人鼓舞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和核电的稳步扩张将满足未来3年全球新增电力需求。(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英国油轮遭导弹袭击油价飙升
1月26日,英国托克集团的油轮“马林·罗安达”号在途经红海时遭胡塞武装袭击后着火。受此影响,当日国际原油价格盘中急速拉涨,抹平近2%的跌幅,最终收涨,创下近两个月来新高。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WTI原油的看涨情绪创最近11周新高。周五,WTI 3月原油期货收涨0.84%,报78.01美元/桶,为去年11月29日以来新高,本周累计上涨7.33%。布伦特3月原油期货收涨1.36%,报83.55美元/桶,为去年11月30日以来新高,本周累计上涨6.35%。(信息来源:东方财富网)
美国暂停批准新液化天然气出口
1月26日,美国总统拜登暂停了新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的出口审批,此举受到气候活动人士的欢迎。美国能源部(DOE)将在暂停期间进行审查,研究批准向欧洲和亚洲出口LNG的项目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随着美国去年成为世界上最大LNG出口国,出口能力增加了两倍,到2030年,随着项目的开工建设,出口能力还将激增。这一增长引发了拜登支持者中环保人士的抗议。美国商会全球能源研究所所长Marty Durbin表示:“政府决定冻结对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审查令人深感不安,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重大风险。” “在地缘政治不稳定之际,它背叛了我们的盟友,并可能减缓能源转型。”(信息来源:国际能源网)
去年煤层气产量达117.7亿立方米
1月25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在会上表示,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效益。2023年,我国煤层气产量达到11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5%;煤层气产量约占国内天然气供应的5%,增量占比达到18%,成为国内天然气供应的重要补充。国家能源局在2024年加快推动中浅层煤层气稳产保产、深层煤层气扩大规模,加快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化基地滚动勘探开发,积极拓展新的产业发展区域。强化要素保障,会同有关方面狠抓政策落实,在矿权、用地、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方面对产业发展给予有力支持。(信息来源:中国煤炭网)
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国贡献过半
1月25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3年能源发展亮眼“成绩单”。 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国贡献过半,新型储能已投运装机超三千万千瓦。我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指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分别超过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占比超过全国的50%,其中西北地区占29%、华北地区占27%。分技术路线看,2023年以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信息来源:新华社)
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排名全球第一
1月23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上海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新增光伏装机94.6万千瓦,新能源汽车推广35.4万辆,保有量达到128.8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成功举办首届碳市场大会、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新增森林超过6.7万亩、绿地1044公顷、绿道231公里、立体绿化43万平方米。报告还显示,2023年上海电动汽车出口增长67%,上海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业务落地,国际贸易分拨中心示范企业达到116家,“经认证的经营者”企业(AEO)达到517家,上海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00列,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分别增长67%、63.3%和13.7%。(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重启
1月22日,市场期待已久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终于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重启,它与2021年7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完整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其中,CCER突出“自愿”二字,自此,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强制减排市场互补衔接,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交易主要针对4大领域的企业或机构开放,分别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注册在江苏的全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企业——中国石化碳科公司等参加了当日首批交易。(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期供稿: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