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

|
【油气市场】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正式开钻 俄气在2月成为中国最大的管道天然气供应方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俄罗斯将暂时取消未来三个月部分煤炭出口关税 青海省新能源发电量超50%
|

|
【新能源市场】 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增长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电池对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4月23日,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均顺利完成年度目标,好于“十四五”规划目标时序进度要求。报告指出,2023年,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其中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3%、下降6.5%。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中趋好。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23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黄河流域水质首次由良好改善为优,海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松花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同时报告提出,2024年生态环境主要目标按照稳中求进原则设置,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保好于“十四五”规划目标时序进度要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9%左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信息来源:央视网)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正式开钻
4月24日,由中国海油主持的渤海油田渤中26-6凝析油田一期开发项目正式开钻,拉开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开发的序幕。渤中26-6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距离天津市约170公里,平均水深超22米。2024年新增油气探明地质储量超4000万立方米,推动该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油田。经估算,渤中26-6油田能够开采原油超3000万立方米,提炼成汽油后能够满足百万级人口城市居民日常交通使用超20年,同时可开采天然气超110亿立方米,能够满足百万级人口城市居民家用燃气超60年,具有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平均井深4835米,最大井深达5049米,预计钻井进尺将超过16万米,相当于要钻穿18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俄气在2月成为中国最大的管道天然气供应方
4月23日,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在2月成为中国最大的管道天然气供应方,首次超越长期雄踞榜首的土库曼斯坦。若是算上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俄罗斯在中国市场上领先于其他所有外国供应方。报道称,2023年,俄通过“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对华出口天然气227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50%,收入增长60%,达到64亿美元。土库曼斯坦同期的对华管道供气收入接近100亿美元。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专家诺维科娃指出,亚洲可以被视为与欧洲旗鼓相当的市场,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增长潜力巨大,然而,亚洲不可能很快取代欧洲市场的需求,且面向亚洲的管道运力基础设施也不足。据报道,俄罗斯原计划在2030年以前将液化气天然气年产量提升至1亿吨,由于制裁,项目或无法完全落实,但考虑到亚洲市场的需求以及本国液化技术的发展,达到8000万吨是可行的。然而,欧盟或将把俄液化天然气纳入到新的一揽子制裁当中,瑞典外交大臣在22日的欧盟官员会议上提到了相关可能性。(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俄罗斯将暂时取消未来三个月部分煤炭出口关税
4月28日,俄罗斯政府表示,决定在今年5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取消动力煤和无烟煤的出口关税。该决定旨在支持国内煤炭工业企业。俄罗斯政府自3月1日起对煤炭实施弹性出口关税,关税税率与卢布汇率挂钩。根据卢布汇率的不同,税率从4%到7%不等。如果卢布对美元汇率低于80比1,则关税为0。目前,卢布对美元汇率约为92比1。(信息来源:人民网)
青海省新能源发电量超50%
4月24日,今年1——3月青海新能源发电量127.3亿千瓦时,同比提升20.4%,一季度新能源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51.3%,成为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发电量超50%的省级电网,标志着青海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青海风光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是“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地之一。截至今年3月底,青海省电源总装机556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3879万千瓦、占比69.7%。年内预计新增新能源装机超1500万千瓦,届时新能源装机总量将突破5000万千瓦。据悉,“十四五”以来,青海省发电总量3238.3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1333.2亿千瓦时,省内消纳绿电2500.8亿千瓦时,外送绿电588.4亿千瓦时,电力“含绿量”逐年提升,能源转型成效显著。(信息来源:央视新网)
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增长
4月23日,国际能源署发布展望报告称,未来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新能源汽车需求激增将深刻重塑全球汽车业格局。这份名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的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激增将显著降低道路交通领域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同时深刻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左右,约占中国国内汽车销量的45%;在美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分别为九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左右。报告指出,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35%,达到创纪录的近1400万辆。在这一基础上,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实现强劲增长。越南、泰国等新兴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也在加速增长。报告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销售领域持续领跑。去年在中国售出的新能源汽车中,超过60%相较对等性能的传统汽车更有性价比。(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电池对于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4月25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的报告指出,得益于成本下降、推进创新和支持性产业政策等,2023年电池在电力行业的部署量同比增加一倍以上,其增长超过几乎所有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电池技术对于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这份名为《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的报告对整个电池技术生态系统作了全面分析。报告指出,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相比,电池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成为一种有竞争力、安全可靠且可持续的替代技术,同时也能通过为电动车提供动力来推动道路交通的去碳化进程。报告指出,在不到15年时间里,电池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常见的电池类型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与消费电子产品相关。而如今,来自能源行业的需求占电池总需求的九成以上。去年,电力行业的电池部署量同比增长超过130%,为全球电力系统增加了42吉瓦的电力。在交通运输领域,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300万辆猛增至去年的近1400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强劲增长。报告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电池部署规模需要大幅扩大,以使世界能够走上实现能源和气候目标的正轨。在这种情况下,到2030年,全球总体储能容量将增加6倍,这其中增量的九成来自电池储能容量。该报告强调了电池储能的多功能性。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一部分,电池可以经济有效地支持电力安全;在电力领域,电池有助于消除风能和太阳能等技术产生的可再生电力的波动性。此外,电池储能可以缓解电力供应高峰期的电网拥堵,为捕获和存储多余的可再生电力提供出口。(信息来源:新华社)
本期供稿: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