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湖北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
|

|
【油气市场】 委内瑞拉2024年因石油制裁已损失超20亿美元 俄罗斯:企图制裁俄液化天然气将“反噬”欧洲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将不低于60% 预计今夏全国用电最高负荷同比增长超1亿千瓦
|

|
【新能源市场】 我国新型储能已投运装机超3500万千瓦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中美拟加速推进气候问题谈判 |
湖北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
近日,《湖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行动方案》根据湖北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实际,明确了今后两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改善目标,提出结构转型升级、治理提质增效、监管提能优化等三方面十大行动。《行动方案》十大行动细化了33条具体任务,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整合,高效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推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发展,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等。此前,我国已出台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经过系统治理,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2023年11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印发实施,明确了今后两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总体思路、改善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2015年以来,湖北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2023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7位,较2015年增长88.8%,同时也取得了全省国考城市PM2.5浓度下降37.7%、优良天数比率增加12.9个百分点、累计重污染天数减少53.1%的空气质量改善成绩。(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委内瑞拉2024年因石油制裁已损失超20亿美元
5月1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公开表示,由于美国宣布对石油行业重新实施制裁,导致该国今年前4个月损失超过20亿美元。据悉,马杜罗也指出,尽管美国这一制裁已经导致委内瑞拉的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该国已经开发新型多元化经济模式以保证经济增长,所以不依赖于美国是否解除制裁。值得注意的是,马杜罗还指出,该国从5月2日起,将举行为期一天的签名征集活动,进而要求解除自2015年以来美国对委内瑞拉的制裁。据了解,在此之前,针对美国对石油行业重新实施制裁,委内瑞拉政府已经正式发布公告,谴责美国对委重启制裁。此外,该公告也明确表示,美国这一做法违反了两国曾经签署的协议,正在伤害两国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努力;国际能源市场也受到严重影响;最重要的是,损害了其在委内瑞拉石油工业的投资和利益。(信息来源:国际能源网)
俄罗斯:企图制裁俄液化天然气将“反噬”欧洲
近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发表,欧洲联盟针对俄液化天然气发起任何制裁都将产生“反噬”效果。欧盟消息人士近期透露,欧盟委员会正在考虑的新一轮对俄制裁将首次涉及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包括禁止俄液化天然气在欧盟境内转运和制裁俄方3个液化天然气项目等。这是4月6日在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拍摄的北极液化天然气2项目设施。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佩斯科夫27日告诉媒体记者,将俄罗斯“挤出能源市场、(让买家)转向更昂贵市场的企图仍在继续”。按照他的说法,欧盟任何对俄新制裁都将让美国受益,因为这意味着欧洲工业将为天然气支付更多费用。“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都会设法克服这些非法障碍、不公平竞争和非法行为。”佩斯科夫说。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追随美国对俄罗斯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实施禁运或限价措施,试图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然而,俄欧油气“分家”,美国借机向欧洲出口高价天然气,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欧洲在能源领域“脱俄”引发明显反噬效应,形成对美液化天然气的高度依赖,饱受“油气溢价”之苦,多国能源供应紧张、通货膨胀加剧、民生受到冲击。(信息来源:新华社)
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将不低于60%
近日,国家矿山安监局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6年,建立完整的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推进矿山数据融合互通,实现环境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重大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不低于80%,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全国矿山井下人员减少10%以上,打造一批单班作业人员不超50人的智能化矿山。到2030年,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实现矿山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应用,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矿山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意见》中包含七大领域与二十条意见。(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预计今夏全国用电最高负荷同比增长超1亿千瓦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今年以来,电力消费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2.34万亿千瓦时。预计今年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还将快速增长,最高负荷同比增长超过1亿千瓦,电力保供面临着一定压力。综合研判,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局部地区高峰时段可能存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主要是内蒙古以及华东、华中、西南、南方区域的部分省份。如出现极端、灾害性天气,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可能进一步加剧。今年是建国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国家能源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常态供应有弹性、局部短时紧张有措施、极端情况应对有成效”为目标,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多措并举,全力确保迎峰度夏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从强化能源电力监测预警、确保高峰时段充分发挥保供潜力、加快支撑性电源建设投产和指导各地做细做实工作预案四个方面进行落实。(信息来源:经济观察报)
我国新型储能已投运装机超3500万千瓦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储能持续快速发展,已投运装机超3500万千瓦。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项目规模持续扩大,地区之间呈现多样特点。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从装机规模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投运新型储能装机1030万千瓦,已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最快的地区。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主机设备、全国产化液流电池隔膜、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系统等实现突破,助力我国储能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信息来源:人民网)
中美拟加速推进气候问题谈判
4月30日,据彭博新闻社网站报道,中国新任气候事务负责人计划于5月访问美国,与美方举行正式会谈,以寻求在这两个全球大国关系中为数不多的亮点领域之一取得进展。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4月30日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说,他将率领中国多个部委官员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华盛顿,与美国气候特使约翰·波德斯塔举行正式面对面会谈。刘振民说,中国将致力于在能源、循环经济和遏制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扩大合作。预计即将举行的美中气候会谈将涉及这两个超级大国去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谈判后同意开展合作的领域,包括限制甲烷的排放。美中气候关系专家预计,刘振民此行可能有助于加快两国相关工作组进展缓慢的谈判。这还将有助于两位谈判代表在今年11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之前建立信任。但波德斯塔和刘振民也面临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包括有关国际气候融资的难题。这些问题将成为COP29的核心议题。中国被列为发展中国家,意味着根据联合国气候协定,它没有义务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项目提供资金。但中国正面临来自美国等国家越来越大的压力。尽管最近取得了进展,但美国兑现气候资金承诺的历史记录很差。(信息来源:参考消息)
本期供稿: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