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国家能源局: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

|
【油气市场】 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 欧洲天然气一度涨价11%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加快研究发布煤炭等碳足迹核算方法 德国:约6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

|
【新能源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为76%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全球变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
国家能源局: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6月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指出,科学确定各地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在科学开展新能源消纳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新能源发展、系统承载力、系统经济性、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与本地区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充分衔接后,确定新能源利用率目标。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放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并根据消纳形势开展年度动态评估。近两年,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截至2024年4月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11亿千瓦,同比增长约38%,消纳需求大幅增加。为适应新能源高速增长形势,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完善新能源消纳政策措施,夯实基础、巩固成果、改革创新,以高质量消纳工作促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通知》针对网源协调发展、调节能力提升、电网资源配置、新能源利用率目标优化等各方关注、亟待完善的重点方向,提出做好消纳工作的举措,对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
6月3日, 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今年第三季度继续自愿减产,减产总额为日均385万桶,以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与平衡。当天,由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以视频方式举行第37次部长级会议。在部长级会议召开的间隙,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8个“欧佩克+”成员国的代表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会面,商议产量政策。根据声明,8国决定把2023年11月宣布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今年9月底,之后将视市场情况逐步回撤这部分减产力度。此外,8国将把去年4月宣布的日均165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2025年底。“欧佩克+”当天决定将2025年原油总产量目标调整为日均3972.5万桶,并公布了各成员明年的原油产量目标。除阿联酋的产量目标明年日均上调30万桶至日均351.9万桶外,其它“欧佩克+”成员2025年的产量目标与今年基本保持一致。(信息来源:新华社)
欧洲天然气一度涨价11%
6月3日起,挪威停止向英国出口天然气,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据悉,截至6月3日12时,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11%,达到每兆瓦时38.5欧元左右。6月3日上午开始,英国伊辛顿天然气接收站和挪威尼哈姆纳天然气厂接收的挪威天然气流量均为零。挪威天然气运输管理公司6月4日表示,暂停向英国供气是由于管道故障。尼哈姆纳天然气厂方面称,修复管道故障可能需要两天时间。鉴于俄方输往欧洲多国的天然气因俄乌冲突已大部分中断,挪威天然气对欧洲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路透社2022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挪威是重要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国,拥有超过90块海上油气田,其中大部分接入一个管道网络。(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加快研究发布煤炭等碳足迹核算方法
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为加强碳足迹的管理,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裴晓菲介绍,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对象包括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石油、煤炭等含碳资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塑料袋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碳足迹;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不需要使用传统能源,能够减少碳排放,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减少碳足迹。为加强碳足迹的管理,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拟于近期会同其他部委联合印发,从产品碳足迹着手,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信息来源:国际能源网)
德国:约6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6月6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德国生产并输入电网的电量为1215亿千瓦时,其中58.4%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自2018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第一季度所占比例最高的一个季度。具体来看,与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传统能源发电量同比下降了25.4%,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则同比增长了11.6%,其中,风力发电增加50亿千瓦时,达到468亿千瓦时,占国内发电量的38.5%;光伏发电增加14亿千瓦时,达到81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6%。对此,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可再生能源部主管托马斯·格里戈莱特认为,德国气候友好型能源的比例在2024年第一季度高达近60%,表明风能和太阳能的持续扩张不断取得成效,德国正朝着气候中和的方向迈进。(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为76%
6月6日,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开幕,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在论坛上指出,中国2022年底就结束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而美、日、德等国的补贴还在继续。王侠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目前为76%左右,与美国不相上下,中国乘用车出口占总销量的比例只有15.9%,远低于德、日、韩等国。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海外的售价也明显高于国内,而有些国际品牌电动车在中国的售价则要远低于欧洲市场。从2022年合资车企股比放开以来,中国迎来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时代,中外车企展开了新一轮从技术到市场、从资本到渠道等全方位的双向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全球化是经济领域专业分工、资源互惠的客观需求,不是以某些人、某些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汽车产业的技术变革更加需要全球化。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在论坛上同时表示,一些国家和地区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严重扭曲全球产业发展正常生态。中国坚信,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景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的客观规律,也不会因少数不合时宜的贸易保护政策而改变。(信息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全球变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6月5日,全球57名科学家参与的一项研究报告刊载在德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杂志上。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正以“记录中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上升1.31摄氏度;如果将厄尔尼诺等气候现象也考虑在内,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43摄氏度。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报告指出,全球大气中的污染颗粒减少也导致了全球变暖,因为这些颗粒能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使地面温度降低。不过,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温室气体排放。科学家们警告,如果全球继续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全球平均气温升温数值很可能在4.5年内升至1.5摄氏度这一“门槛”。不过,报告同时指出,虽然全球变暖速度加快,但除了化石燃料使用增加,没有看到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显著加速的证据。(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供稿: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