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全国碳市场累积成交近270亿元
|

|
【油气市场】 俄罗斯警告将实施新的汽油出口禁令 玻利维亚发现新的大型天然气气井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主要煤炭企业正加速释放产能 大亚湾核电基地累计供电近1万亿千瓦时
|

|
【新能源市场】 深圳6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7.4%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深水期” |
全国碳市场累积成交近270亿元

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三周年。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超过4.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270亿元。总体运行平稳,促进发电企业绿色转型。碳市场启动三年来,二氧化碳每吨收盘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上下,碳价历史最高值曾经超过100元。碳价的提高无疑能促使市场内的2000多家火电企业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目前正值夏季火电发电高峰,在湖北省的华电襄阳公司,从周边农村收集来的树皮、谷壳等农林废弃物被送入这台气化炉中,通过气化反应产生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再送到燃煤发电机组内进行混合燃烧。曾经这家企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通过建设这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可以替代标煤1.8万吨左右,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约5万吨。企业实现了整体能耗的降低。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用于其他机组的碳配额,每年至少可以减少企业200余万元的资金支出。相比较非集中供热,减少了约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造林约36万棵。在碳市场中二氧化碳配额盈余量约10万吨。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经历了长时间积累和探索。早在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就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21年7月16日,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约51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俄罗斯警告将实施新的汽油出口禁令
7月15日,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警告将实施新的汽油出口禁令。” 在乌克兰无人机不断袭击俄罗斯燃料基础设施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内汽油价格上涨。自6月初以来,俄国内AI-92汽油价格上涨了20%,AI-95汽油上涨了34%。为此,诺瓦克7月15日称,俄罗斯计划恢复禁止汽油出口。这是俄政府自5月20日临时解除汽油出口禁令后的最新举动。据《独立报》报道,7月15日,诺瓦克在高加索投资论坛上称:“国内AI-95汽油供应情况有些紧张,但我们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只是一些工厂正在维修,不久维修就会完毕,产量将与以前一样,我们专门为此设立了储备。但市场对维修活动的整体情况作出了反应。我们会让它平静下来。” 俄经济学家安德烈称,夏季假期人们自驾游增多,俄罗斯国内汽油需求增加,也导致批发价格急剧上涨。尽管俄罗斯目前没有实际燃料短缺,但批发价格的上涨已经向政府发出了信号,政府决定提前采取行动。(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玻利维亚发现新的大型天然气气井
7月15日,南美国家玻利维亚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并称这是近20年来最大的发现。这一发现可能会帮助这个资金紧张的国家扭转能源产量下降的局面。多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下降导致这个南美内陆国家目前正面临能源危机,并且这已经影响到了该国的外汇储备,国有能源公司Yacimientos Petrolíferos Fiscales Bolivianos(YPFB)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正在寻找解决近期燃料短缺的方法。而本周一,玻利维亚总统路易斯·阿尔塞(Luis Arce)宣布了一个新的气田的发现。这处气田位于首都该国北部,是一个巨型气田,被命名为Mayaya X-1。阿尔塞称,这里的天然气储量约为1.7万亿立方米,市场价值可能达到68亿美元,“很可能成为全国第三大气田”。Mayaya Centro-X1气田将增加玻利维亚现有的天然气储量,根据官方数据,玻利维亚2018年12月储量为8.95万亿立方英尺,2019年的天然气储量为8.7万亿立方英尺,此后没有公开的数据。阿尔塞指出,新发现的气田是振兴该国天然气工业的有力途径,“这标志着北部亚安第斯地区新篇章的开始,为维持玻利维亚作为重要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提供了希望,这是自2005年以来最重要的发现。”对于这处新发现的气田,玻利维亚国有能源公司YPFB周一表示,新宣布的天然气田的发现得益于5000万美元的追加投资。(信息来源:财联社)
主要煤炭企业正加速释放产能
近日,我国多地持续高温,用电负荷快速增长。作为迎峰度夏的主力电源,煤电装机占比当前接近40%,发电量占比在60%左右,做好发电用煤保供至关重要。相较2023年,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供给有所下降,面对迎峰度夏电力需求,主要煤炭企业正加速释放产能。同时,各地煤炭储备有序调度,科技装备加持下煤炭装车时间大幅缩短,铁路运输保持高效。煤炭增产增供让发电侧“口粮”充足,加之精细化巡检,煤电保供可靠性持续增强。今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矿原煤产量18.6亿吨,进口煤炭2.05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表示,为保障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煤炭行业扎实做好煤炭稳产保供工作,优质煤炭产能有序释放,煤炭生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在安全监管要求下,今年上半年煤炭产量相较去年有所下降,进口补充随之增强,整体供给收缩。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卢国良指出,若迎峰度夏主要产煤省煤炭产量不能及时有效恢复,如遇大范围极端天气情况,电煤供需平衡、主要运输通道等都将面临阶段性压力,可能会给今年保供工作造成一定潜在风险。面对迎峰度夏,主要煤炭企业正加速释放产能,增产增供。据了解,中国中煤每天保持煤炭生产60万吨以上,月均生产量不低于2000万吨。该公司下属各煤炭生产企业加强生产统筹,组织各矿根据实际情况深挖增产潜力,加快煤炭先进产能释放,为迎峰度夏提供稳定煤炭供给。(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大亚湾核电基地累计供电近1万亿千瓦时
7月18日,大亚湾核电基地自建成以来累计上网电量已近1万亿千瓦时,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电源。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1994年商运后,在其基础上又相继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核电站二期。目前,大亚湾核电基地三座核电站6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612万千瓦,是全球最大的压水堆核电基地之一。发电量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已累计实现上网电量9597亿千瓦时,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近216万公顷森林,面积可覆盖11个深圳或20个香港。其中,大亚湾核电站2台机组累计实现上网电量4334.94亿千瓦时,输送香港的电量累计达3145亿千瓦时,占香港总用电量的1/4,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安全运营方面,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超过130堆年,安全运营业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稳步保持在国际第一方阵。2023年,6台机组72项WANO(世界核营运者协会)指标中,总计63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占比达87.5%,是全球范围内4台机组以上基地WANO指标达先进比例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截至今年6月30日,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达6458天,继续刷新并保持国际同类型机组安全运行天数纪录。(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深圳6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7.4%
7 月 18 日,截至 2024 年 6 月,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约为 426.3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 108.0 万辆,占比超四分之一。从报道获悉,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 10.9 万辆,新车渗透率提高到 72.6%,其中 6 月当月的新车渗透率达 77.4%,意味着深圳每 100 辆新上牌的汽车中约有 77 辆是新能源汽车,创历史单月最高。2023 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173 万台,集聚超 2.4 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整车项目已实现达产,每天产量达到 750 辆;问界新 M7 Ultra 在深发布,开启规模交付,6 月交付量达 2 万台;宁德时代先后落子龙岗和坪山成立子公司,并在深成立新能源供应链公司。根据乘联分会本月发布的 2024 年 6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新能源车市场 6 月零售 85.6 万辆,同比增长 28.6%,环比增长 6.4%。作为对比,6 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 48.4%,较去年同期 34.9% 的渗透率提升 13.5 个百分点。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72.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29.8%;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7.4%。(信息来源:IT之家)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深水期”
近日,根据非营利组织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球符合CBI标准的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3.15万亿美元。全球范围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如火如荼,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更是连续两年领先全球。当前,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已经从“浅水期”迈入“深水期”,除了继续保持量质同增态势,还需要在制度完善、产品创新、融资优化等多个方面不断发力。CBI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绿色债券、社会和可持续债券筹资总额达到2730亿美元,其中,绿色债券发行量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43%至1959亿美元,预计今年全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额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根据万得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74万亿元,存量规模2.04万亿元。仅6月,中国境内一级市场发行规模就达515.03亿元,二级市场交易规模达1342.44亿元。今年1—5月,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绿色贷款超过2000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21万亿元和11.34万亿元,合计在绿色贷款占比达66.8%。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与兴业研究5月联合发布《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国在境内及离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0.94万亿元(约1312.5亿美元)绿色债券,其中符合CBI标准的贴标绿色债券发行量约0.6万亿元(约835亿美元)。尽管年度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略有收窄,但中国仍连续两年保持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地位,并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具体来看,能源、交通等领域绿色融资占主导,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只数创新冠疫情以来新高,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量则保持世界前列。(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本期供稿: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