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发布
|

|
【油气市场】 油价年内第5次下调 多地92汽油重回“7元时代” 山西6月煤层气产量创历史新高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出台 青海电网清洁能源单月发电首次破亿
|

|
【新能源市场】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明年将首超煤炭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中国在DAC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发布
日前,《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们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逐步推行配额有偿分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63亿吨,成交额172.58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31.79%。随着全球减排力度不断增大,碳市场逐渐成为国际普遍采用的降碳重要政策工具。《报告》显示,中国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碳减排提供激励,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我国碳市场由全国统一的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认为,“相较于强制性限产限排,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碳排放资源,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减排。”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8.78%。“通过碳市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赵英民说。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获得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认可,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促进火电行业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显现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对于碳市场所发挥的作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认为,通过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将碳减排目标要求直接分解落实到企业,使企业成为减碳的主体,压实了企业减碳责任,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信息来源:光明网)
油价年内第5次下调 多地92汽油重回“7元时代”
国家发改委25日发布通知,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7月25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5元、140元。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每升下调0.11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12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12元。至此,国内油价迎来年内第5次下调,国内油价呈现“7涨5降3搁浅”格局,多地92号汽油价格重回“7元时代”。据测算,以油箱容量为50升的普通私家车计算,车主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少花5.5元。多家分析机构表示,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较为震荡,但整体呈现下行走势。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7月11日—7月24日),受需求低迷、原油库存充裕、地缘政治溢价削减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震荡下降。下一次成品油调价窗口将于8月8日24时开启。隆众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李彦表示,以当前国际原油价格水平计算,下一轮成品油调价开局将呈现下调趋势。展望后市,近期市场对经济和需求前景的担忧情绪仍难消除,且中东局势出现一定缓和迹象,叠加此前油价走跌积累的跌幅,预计下一轮成品油价格下调概率较大。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王延婷分析,进入新一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后,原油变化率依然延续负向变动。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依然较为震荡,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将迎来“两连跌”。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短期内需求低迷和供应充裕将继续主导国际油价窄幅震荡下行。(信息来源:人民网)
山西6月煤层气产量创历史新高
当前已进入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关键期,能源大省山西正加大煤层气增产保供力度。从山西省统计局获悉,今年6月份山西煤层气产量13.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9.4%,创单月煤层气产量历史新高。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产自煤层、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其资源的开采对于减少煤矿瓦斯事故、扩大天然气供给、降低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受益于薄煤层气开发技术的突破,我们单井开采平均日产量已经超过3000立方米了。”潘河采气作业区总监豆高峰说。山西省能源局油气处处长康义表示,山西近年来大力实施煤层气增储上产专项行动,持续加大煤层气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山西在薄煤层、深煤层等新领域、新层系的煤层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开发技术与装备体系不断创新,单井产量大幅提升,实现煤层气规模化开发迈上新台阶。山西省统计局最新公布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山西省煤层气总产量67.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81.4%。山西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富集程度高、开发潜力大的省份。《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规划(2021-2025年)》显示,山西省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预测资源量约8.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近1/3。(信息来源:新华网)
《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要求和保障措施。据了解,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旨在统筹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电机组低碳化建设,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数据显示,2023年,煤电以不足40%的装机占比承担了全国70%的顶峰保供任务,有力保障了我国民生用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过,2023年,能源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其中电力碳排放在能源行业中的占比超过50%,且绝大部分来源于煤电。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实施煤电节能改造,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逐步降低。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煤电调峰的深度和频度持续增加,煤电运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亟需通过源端减碳、末端固碳等技术方式进一步推动煤电低碳化转型。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煤电将由主力电源逐步转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陈宗法也指出,煤电是近中期能源保供的“顶梁柱”“压舱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调节电源”“应急备用电源”和关键支撑力,也是减污降碳、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行动方案》提出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工作的目标: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显著低于现役先进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到2027年,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进一步拓宽,建造和运行成本显著下降;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行动方案》提出了三种改造建设方式,并明确了项目布局、机组条件、降碳效果三方面改造建设要求。三种改造建设方式分别为:生物质掺烧,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实施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绿氨掺烧,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实施燃煤机组掺烧绿氨发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采用化学法、吸附法、膜法等技术分离捕集燃煤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实施高效驱油、制备甲醇等资源化利用,或因地制宜实施地质封存。“十三五”以来,我国在山东十里泉、日照等地燃煤电厂实施生物质直燃掺烧,有关技术已具备规模化示范的基础;掺氨燃烧属于前沿发电技术,近年来,我国在广东台山等地进行了工业级燃煤机组掺氨燃烧试验,有关技术已经具备规模化示范基础;而CCUS则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青海电网清洁能源单月发电首次破亿
近日,青海省电力公司统计今年6月单月发电量为104.9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单月发电量为100.58亿千瓦时,两项指标首次双双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为95.82%,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据了解,截至6月30日,青海电网总装机为5772.86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为5383.72万千瓦,占比达93.26%,新能源装机为3974.07万千瓦,占比为68.84%,占比均保持全国之最。针对黄河来水充沛及风光资源良好实际,国网青海电力多措并举,为各类电源大发提供了坚强的电网支撑。充分发挥丰水期水电支撑作用,密切跟踪火电企业燃料供应情况,严格机组运行管理,灵活开展“水新联动”“水荷互动”“新火互济”等多项举措,高效调节省内各类电源,确保各类电源“应开尽开、应发尽发”。同时,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充分做好省内消纳,用足省间输电通道,依托全国统一电力平台,积极同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国网西北分部、东部购电省份沟通,协调各方共同发力,大力拓展外送消纳市场。今年6月,青海电网外送电量27.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6.4%,其中,清洁能源外送27.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48.0%,受电地区涵盖西北、华中、华东、华北、西南等5个地区13个省市,有力促进了电源应发尽发。此外,今年以来,该公司加快推进电网工程建设,提前建成投运红旗750千伏输变电等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重点配套工程,投产35千伏及以上线路701.16公里,变电投产893.46万千伏安,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进一步提高了清洁能源消纳水平。(信息来源:青海日报)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明年将首超煤炭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官网发布的《电力年中更新》报告称,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首次超过燃煤电厂的发电量。这一转变标志着全球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在强劲经济增长、极端热浪频发以及电动汽车等电力驱动技术日益普及的推动下,全球电力需求正快速增长。今明两年,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将分别增长4%,高于2023年的2.5%。报告指出,预计明年水力、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全球电力供应总量的35%,高于2023年的30%,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量有望创下新纪录。太阳能发电将满足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增电力需求,风能提供另外25%。国际能源署表示,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印度由于今夏遭遇严重热浪,预计电力需求将增加8%;欧洲今年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1.7%;美国则因人工智能(AI)的发展推动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今年用电量将增长3%。国际能源署表示,全球电力需求飙升反映了电力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也凸显了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在世界许多地区,空调使用量的增加已成为推动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球多个地区遭遇热浪,进一步加剧了电力系统的压力。尽管清洁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但这一过程需要加速,以实现国际能源和气候目标。他还呼吁各国实施更高的能效标准,以减少因空调等制冷设备需求增加对电力系统造成的负担。(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在DAC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7月23日,亚洲最大的年600吨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碳捕块CarbonBox”成功通过百吨级模块满负荷可靠性运行验证。“碳捕块CarbonBox”由中国能建集团所属中能建(上海)成套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一研发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超大吨位高浓度工业级DAC工程装备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DAC是一种新兴的碳捕集技术,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负排放。”该研发团队负责人朱莉军介绍,“碳捕块CarbonBox”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吸附动力学的高性能捕集装置,可实现直接从空气或不同浓度的排放源中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并根据后端应用需求直接输出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单个模块可从空气中直接年捕集99%高浓度二氧化碳超100吨。据介绍,“碳捕块CarbonBox”由捕集单元和处理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尺寸均为集装箱大小,可在现场对模块进行直接吊装,无需二次组装。同时,该装置也可根据工程需求进行捕集单元堆叠和处理单元集中式设计,通过标准化成组集成,二氧化碳年捕集规模可达百万吨。(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本期供稿: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