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全国碳市场迎来首轮扩容 三大行业纳入,短期有望“量价齐升”
|

|
【油气市场】 国际油价三年来首次跌破70美元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注气量超5000万立方米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调峰填谷!华东容量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即将全面开建 ESG体系建设助力煤炭行业转型
|

|
【新能源市场】 驭光向海,多地探索海上光伏开发 新疆中绿电尼勒克项目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实验成功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两部门: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
|
全国碳市场迎来首轮扩容 三大行业纳入,短期有望“量价齐升”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意见的函。《方案》明确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开市,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截至2024年6月底,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65亿吨,成交额约270亿元。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看来,当前的碳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碳价较低(远低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需的40美元/吨~8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价水平)、纳入主体有限(大部分高排放行业和金融机构尚不可参与交易)、分配与交易机制尚不成熟(如尚未启动拍卖交易机制)、风险对冲手段尚未放开(如尚未纳入碳期权、碳期货等碳衍生品交易)、碳数据精确度仍显不足(排放因子和消耗量统计数据存在误差)、交易活跃度不高(以履约为目的的扎堆交易)等多重现状,短期内碳市场对企业自主减排与金融机构参与的激励仍有限。上述问题的存在体现了碳市场扩容的重要性。据报道,首轮碳市场扩容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占比达到约60%,重点排放单位新增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基于《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由两年一履约变成一年一履约(与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一致),这将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缓解扎堆交易的问题,短期内有望呈现“量价齐升”态势。(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油价三年来首次跌破70美元
9月10日,据法新社报道,在对全球增长放缓的担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国际主要基准原油价格10日跌至每桶70美元,这是油价自2021年底以来首次跌至这一价位。布伦特原油价格当日下跌超过3%,至每桶70美元以下,而美国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价格也在交易时段出现暴跌,收盘下跌超过4%。市场广泛预计美联储将在下周的会议上下调美元利率,但围绕美联储将降息25个还是50个基点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降息50个基点可能表明决策者们对经济感到担忧。但10日的油价暴跌可能表明市场更多担心的是美联储决策者反应过于迟钝。(消息来源:参考消息网)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注气量超5000万立方米
近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埋藏的二氧化碳已经突破5000万立方米。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所在地是位于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亚洲最大海上石油生产平台——恩平15-1平台。恩平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及分子筛脱水橇等设备进行处理至超临界状态,最后通过一口回注井被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据估测,这口回注井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30万吨,大约每天封存12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可以充装近6万瓶二氧化碳灭火器。(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调峰填谷!华东容量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即将全面开建
9月9日,协鑫能科投资约125亿元的华东容量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浙江建德协鑫抽水蓄能电站即将全面开建。该电站地处华东电网和浙江省负荷中心附近,总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建成后主要承担华东电网调峰填谷、储能的任务,计划于2030年前投产发电。据协鑫能科披露的数据,该电站预计安装6台单机容量40万千瓦的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预计年均发电量为25.2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约48万吨。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日前发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底,全球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17913万千瓦,其中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约占28%,居世界首位。(信息来源:第一财经)
ESG体系建设助力煤炭行业转型
近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财务绩效已无法全面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企业需承担更大责任,在环境保护、气候治理、社会责任等方面创造更大价值。当前,煤炭行业正加快ESG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积极推进ESG融合,取得有益进展。一批煤炭企业在智能化建设、绿色能源开发、节能降碳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建立完善的ESG架构体系。但行业上市公司ESG评级整体较低,仍需将社会责任理念持续融入企业战略、重大决策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有机融合。《蓝皮书》以43家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ESG管理情况为样本。分析显示,其中18家(占比41.86%)煤炭上市公司建立了完善的ESG/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并明确了相关职责分工。从Wind ESG评级结果分布来看,仅中国神华1家企业处于AA级,兖矿能源、金马能源、首钢资源3家为A级。31家企业处于BB级或B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驭光向海,多地探索海上光伏开发
日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上海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方案》,再次让海上光伏成为行业关注热点。海上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近年来光伏装机量相伴而来的,是土地政策的逐渐收紧,这成为光伏走向海上应用的主要驱动力。就目前来看,海上光伏正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是安全性,把光伏应用到海洋场景里面,需要解决风暴潮、强浪流、海冰作用下近海光伏系统安全性难题;第二是耐候性,需要解决高温、高湿、高盐雾等作用下设备核心器件和结构的耐候性技术难题;第三是经济性,这是制约海上光伏大面积开发的关键因素,整个行业都要共同推进,包括要开发更加高效的组件、提出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结构型式、更加高效的建设方案以及更加便利的运维方案等。除了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相关部门还需充分考虑与环境的适应性,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互补延伸。(信息来源:中国城市报)
新疆中绿电尼勒克项目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实验成功
近日,“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在新疆中绿电公司尼勒克40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实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领域在高比例并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取得了新的建设性成果。该技术在新疆中绿电公司尼勒克项目成功实验,不仅可以增加输电通道的新能源输送比例,还能增强电力系统的碳减排能力,是解决电网新能源接入难题、打通新能源发展堵点的生动实践,也是新能源智慧场站更好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创新举措。据专家分析,该技术具备提供电压支撑和多倍短路电流的能力,可以充分挖掘发电设备自身的无功容量,减少或取消传统无功补偿装置,从而节约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两部门: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
9月11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通知指出推动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效衔接,设立两年过渡期;避免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从绿证和CCER重复获益;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交易监管。该通知将自2024年10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