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转型要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发布
|
|
【油气市场】 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至12月底 我国深部煤层气规模效益开发前景广阔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疆电外送”第三条电力通道新疆段全线贯通 华北区域电网网架结构持续优化
|
|
【新能源市场】 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正式完工 中国中煤首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碳强度持续下降 我国已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发布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这部法律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能源法规定,为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根据宪法,制定能源法。能源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就能源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在法律层面作出规定,是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信息来源:大众网)
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至12月底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声明说,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将原定11月底到期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12月底。声明说,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8个“欧佩克+”成员国决定延长自愿减产措施。声明未提及8国是否将于明年1月开始回撤这部分减产力度。8国重申了完全遵守自愿减产目标的决心,今年初以来产量超出配额的相关国家将在2025年9月之前完成补偿性减产义务。上述8国最初于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今年6月初,8国宣布将这部分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9月底,并于9月初决定再次延长至11月底。(消息来源:新华网)
我国深部煤层气规模效益开发前景广阔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发现两个千亿方级储量规模的深部煤层气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深部煤层气一般指理藏深度大于1500米的煤储层中赋存的烃类气体。五年多来,我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煤层气年产量再次提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煤层气储量大幅增加,新增储量约3200亿立方米,创历史纪录,其中深部煤层气增储占比约77%。从中长期发展看,预计到2035年,深部煤层气将保持大幅增储态势,加上中浅层煤层气增储,年均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2500亿立方米,合计新增储量约3万亿立方米。目前形成的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新局面被称为“深部煤层气革命”,从资源条件、安全环保和开发效益多方面综合考虑,深部煤层气开发前景有望超过页岩气,将与页岩气共同成为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的重要天然气资源。(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疆电外送”第三条电力通道新疆段全线贯通
11月8日,“疆电入渝”特高压工程——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新疆段实现全线贯通。哈重直流是“疆电外送”的第三条直流通道,起于新疆哈密,终点是重庆渝北区,投资达286亿元,线路全长约2290千米,途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五省份。2023年12月6日,该工程新疆段正式开工,线路长度348.594千米,新建铁塔达679基,当地的大风、严寒天气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经过11个月的紧张建设,新疆段全线贯通,是工程全线五个省份中的首个。该工程预计在2025年5月投产,届时,新疆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超360亿度,能够满足重庆四分之一的用电需求,每年可替代燃煤消耗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华北区域电网网架结构持续优化
近日,由中国能建华北院负责设计的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三交九直”跨省区工程中首个获得核准的工程项目,也是内蒙古地区第八条特高压工程项目。工程投运后,锡盟地区将形成电力外送“两交一直”格局,优化加强华北区域电网网架结构,提升区域电网保供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工程作为张家口和锡盟新能源基地互联工程,新能源送出占比达72%。工程投运可提高能源基地外送能力,每年可向京津冀鲁、江苏等受端地区送电约700亿千瓦时,为锡盟、张家口能源基地风、光、火电源外送进一步创造网架条件,促进锡盟地区新能源送出,提高特高压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提升京津冀鲁和江苏地区绿色清洁电力消费水平。(信息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正式完工
11月6日,由中国石化部署实施的国内首口超5000米深层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正式完工,进入开发利用新阶段,标志着我国华南地区深层地热资源勘探获突破,对进一步探索形成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高温地热发电、制冷及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助力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福深热1井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层地热资源探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的配套工程,旨在揭示区域深层地热形成与富集机理,探测深层高温地热资源潜力,验证探测评价关键技术。今年4月,该井顺利完钻,井深达5200米,刷新了我国乃至亚洲地热科学探井的最深纪录。(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中国中煤首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
近日,中国中煤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中煤哈密一通道8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光伏多能互补项目首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重点项目,也是目前哈密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风光火多能互补的风光同场项目。项目投产后,新疆哈密地区新能源装机达2026.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8.53%,每年可新增绿电23.7亿千瓦时,节约标煤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9万吨。该项目作为中国中煤首个成功并网发电的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是中国中煤向“新”而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工程,对中国中煤大力推进“两个联营”发展模式、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碳强度持续下降,我国已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
11月6日,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国持续推动碳强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7.9%;森林蓄积量达到了194.9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亿立方米,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我国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基于国情,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协定》及去年通过的“阿联酋共识”,在2025年适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