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转型要闻】 COP29取得显著成果 为后续全球气候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
|
【油气市场】 西气东输管网累计输送中亚天然气超5000亿立方米 我国在四川盆地探明千亿立方米大气田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国家能源局:防范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 湖北最大规模绿电绿证交易中心在武汉成立
|
|
【新能源市场】 光伏新规推动供给侧改革 产业龙头业绩有望企稳 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领跑全球 今年有望突破4500万千瓦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欧美相继缩减海上风电项目
|
COP29取得显著成果 为后续全球气候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11月11日-11月22日,全球极端天气灾害频发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9次会议(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世界198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本次COP29的首要目标是就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达成协议。COP29在全球碳市场机制、气候融资目标、国家自主贡献升级以及气候损失与损害基金落实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首先,COP29达成全球碳市场质量标准,该标准是《巴黎协定》第6.4条下的关键成果,为全球碳交易提供了统一的质量框架,第二,COP29期间,印尼和日本签署了世界首个碳信用双边互认协议,这是《巴黎协定》第6.2条机制的首次实际应用,标志着碳信用国际合作迈出重要一步;第三,大会提出到2030年,每年筹集1万亿美元至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但关于资金额度、分配方式以及资金来源的争议依然巨大,最终协议尚未敲定;第四,正式启动“以水促气候行动”计划,首次将水资源管理与气候政策紧密结合;第五,多国在COP29期间宣布了更高目标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和国家适应计划(NAP),展现了国际社会在气候行动中的积极态度;第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率先作出大额捐助承诺,气候损失与损害基金(FRLD)进一步落实,为气候脆弱国家提供重要支持。尽管仍有诸多挑战待解,但大会为后续的全球气候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信息来源:绿创碳和)
西气东输管网累计输送中亚天然气超5000亿立方米
11月19日,我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天然气超5000亿立方米,为快速增长的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入境,目前实现ABC三线并行,入境后通过霍尔果斯压气首站与西气东输二、三线管道相连,全长1833公里,总设计输气能力为每年600亿立方米。霍尔果斯压气首站是中亚天然气进入中国的第一站,该站承担着来自中亚的跨国天然气和当地煤制气的接收、计量、增压和外输任务。自2009年投产以来,霍尔果斯压气首站累计安全平稳运行超5000天,累计输送中亚天然气超5000亿立方米,累计输送当地煤制气超225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网目前共有四条管道运行,其中输送中亚天然气的二、三线管道经新疆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入境后输往2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保障了5亿多居民的用气。(消息来源:新华网)
我国在四川盆地探明千亿立方米大气田
11月21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通南巴气田新增551.59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至此,该气田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达到1066亿立方米,成为四川盆地又一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通南巴气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属于川北地区,主要目的层埋深3500米至5500米,构造复杂、储层薄、岩性致密,勘探开发难度大。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3万亿立方米,年产达26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天然气超2000亿立方米。(信息来源:新华网)
国家能源局:防范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
11月19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公布《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办法》(下称《办法》),致力于防范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质量发展。早在2014年,国家能源局就已出台试行办法,此举对减少、控制电网安全的各类风险因素,防范大面积停电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中国电网规模快速扩大,系统运行特性愈加复杂,电网安全风险显著增加,需要通过修订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管控水平。《办法》补充了电网安全风险管控范畴和责任主体。将新型并网主体纳入电网安全风险管控范畴,明确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和其他并网主体的业主单位等风险相关方责任。同时,《办法》还加强了与电网安全管控实际工作的衔接。将年度运行方式分析机制纳入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新增重点时段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内容,要求电网企业及其电力调度机构组织开展迎峰度夏、迎峰度冬专项安全风险分析,形成专项风险管控报告。(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湖北最大规模绿电绿证交易中心在武汉成立
11月18日,武汉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这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武汉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整合了电网、发电、用户等方面的各类资源,通过搭建绿电绿证交易服务平台,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绿电绿证职能聚集在一起,包括协助有绿电需求的用户做好入市指引、审核入市资料、核准企业绿电消费溯源及整体消费量等各种延伸职能。武汉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成立旨在消除绿色信息的阻碍,构建供需服务的桥梁,为企业打造包括能源托管、融资贷款、绿电绿证交易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方案,全力推动电、碳、金融三大市场协同发展,构建一个多方参与、良性竞争且互利共赢的绿色能源服务生态系统,提升城市发展的“含绿量”,增加“含新量”,降低“含碳量”。(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光伏新规推动供给侧改革 产业龙头业绩有望企稳
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引导地方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鼓励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近年来,光伏行业供需错配形势加剧,全球光伏装机量保持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新增产能快速释放,导致供给侧同质化竞争激烈,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随着政策端托底以及行业自律推进,短期光伏行业有望恢复有序竞争,产业链价格有望触底回升。中长期看,全球能源转型及光伏降本增效带来经济性,需求端增长预计持续。预计2025年行业供需矛盾有望缓解,行业整体经营状况有望企稳回暖。(信息来源:证券时报)
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领跑全球 今年有望突破4500万千瓦
近日,记者从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了解到今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有望突破4500万千瓦,将连续四年位居全球首位。今年前三季度,海上风电新增247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910万千瓦。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已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位,超过第2—5名国家海上风电并网总和。2023年,六家中国风电整机商排名全球前十,市场份额超过50%。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化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20兆瓦级,累计装机容量从2018年的不到500万千瓦,到今年底有望突破4500万千瓦,将连续四年位居全球首位。我国海洋风电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预测到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将达到2亿千瓦,总投资约2.6万亿,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信息来源:央视网)
欧美相继缩减海上风电项目
近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欧美海上风力发电开发计划相继缩减。美国能源信息局和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以来的一年时间内,全世界撤回或推迟项目合计装机容量至少达600万千瓦,相当于2023全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100万千瓦的一半以上。主要是欧美大公司正在缩减开发计划,成本上涨是海上风电开发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欧美长期高通胀、高利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相叠加,导致开发成本超出预期。此外,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造成的海上风电产业供应链受阻也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发展海上风电的国家为数不多。截至2023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的约80%集中在中国、英国和德国这三个排名前三的国家,其中仅中国就占总数的50%。欧美缩减开发计划后,与中国的差距可能会扩大。海上风电是实现脱碳社会的重要电力来源。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测算,为实现《巴黎协定》所提出的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未来7年需要将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近7倍。欧美相继缩减海上风电开发计划,意味着装机容量增长将陷入停滞。为实现脱碳目标,可能需要发展其他电力来源以进行补充。(信息来源:参考消息网)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