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每周低碳新闻  >>  正文

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

【低碳转型要闻】

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


油气市场

海上油田天然气脱水装置应用“零碳”工艺

主要产油国将连续两个月超预期增产


煤炭与电力市场

江苏首个增量配网虚拟电厂投运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世界第一


新能源市场

中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特高压工程投产

2025年3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发布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中国已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




低碳转型要闻

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

                                 

5月7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消防救援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加快电池本体安全研究,推进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进步,规范电池系统设计和生产制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范电池产品生产销售,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信用监管,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开展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论证评价。项目单位强化项目安全管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对电化学储能项目安全生产条件和设施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并备查;在竣工或试运行完成后对项目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项目投运一定时间后开展安全后评价,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油气市场


海上油田天然气脱水装置应用“零碳”工艺

5月6日,记者从海油工程设计院获悉,在中国海油渤中26-6CEPA平台上,由该院设计的“零碳”工艺天然气脱水装置已在中国海油渤中26-6CEPA平台平稳运行超2000小时,该装置预计全生命周期可脱水天然气超317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传统工艺下天然气排放量将达到8000立方米/天,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增加了碳排放。截至目前,海油工程设计院以工艺技术革新为着力点,已完成11个绿色低碳油田的前期设计及改造工作。每年可回收伴生气906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595吨,折合实现碳减排6974吨,相当于种植140万棵树。(消息来源:科技日报)

主要产油国将连续两个月超预期增产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声明称,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自今年6月起日均增产41.1万桶。这将是上述国家连续第二个月以高于预期的幅度增产石油。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的代表当天举行线上会议,讨论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及前景。根据声明,鉴于当前市场基本面稳健,石油库存处于低位,8国决定进行产量调整。同时,8国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增产节奏,以维护石油市场稳定。上述8国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此后减产措施多次延期,于2024年12月延长至2025年3月底。8国今年3月决定自4月1日起逐步增加石油产量,以回撤自愿减产措施。(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煤炭与电力市场


江苏首个增量配网虚拟电厂投运

近日,作为江苏首个增量配网虚拟电厂,江苏宿迁运河港配售电有限公司的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正式投运。自2023年6月启动以来,该中心已聚合分布式光伏26兆瓦,储能105千瓦/210千瓦时,可调节负荷145兆瓦,建成“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平台。截至2024年底,江苏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8486.2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了5255.1万千瓦。国网宿迁供电公司数据显示,近3年当地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达28%。传统“大机组+电网”模式难以适应其间歇性和不可控性,亟需灵活调节资源来平抑波动。目前,宿迁运河港配售电有限公司虚拟电厂聚合用户可通过削峰填谷、需求响应等方式获取收益,还可登录虚拟电厂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实时查看负荷情况,保障用电设备稳定运行。接入虚拟电厂后,宿迁多个储能项目可实时监测负荷及储能设备状态,精准调节电网电压与频率,改善电能质量,保障用电设备稳定运行,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9%。(信息来源:新华社)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世界第一

5月5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当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世界第一,抽水蓄能电站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管理全产业链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总规模达5869万千瓦;全国核准在建总规模约2亿千瓦。预计2025年抽水蓄能新增投产规模约800万千瓦;到“十四五”末,抽水蓄能总装机规模达到6600万千瓦左右。当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地域分布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发展,服务对象从传统的电网向新能源基地和特定电源点延伸,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国家能源规划,到2035年,全国抽水蓄能需求规模将达4亿千瓦,需建立“开工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机制,确保储能调节能力与新能源发展“同频共振”。(信息来源:央广网)

新能源市场


中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特高压工程投产

5月8日,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以下简称陇东—山东工程)竣工投产。陇东—山东工程起于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换流站,途经陕西、山西、河北,止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换流站,输电距离915公里,工程总投资202亿元,历时两年建成,是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的外送工程,首个一次性全容量投产的特高压直流工程,首个探索并应用“双八百”(即±800千伏额定电压、800万千瓦额定容量)特高压直流标准化成果的示范工程,首个应用国家专项攻关成果突破特高压“卡脖子”技术的示范工程。据了解,该工程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能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比超50%,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工程的建成投运,实现了能源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缓解了华北地区能源短缺与西部资源富集的矛盾,对于推动能源转型、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年3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发布

5月6日,为引导新能源理性投资、有序建设,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5年3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2025年1-3月,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为93.8%,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为93.4%。光伏方面,上海、福建、浙江、重庆4省(直辖市)利用率保持100%,河北、蒙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6省利用率低于90%。与2月数据相比,利用率低于90%的省份多出一个青海省,利用率保持100%的省份少了一个湖南省。(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中国已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信息显示,中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同时累计避免了2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惠益。40年前,国际社会达成《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随后又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启全球性的“补天”行动。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公约和议定书以来,深度参与全球保护臭氧层行动,坚定履行负责任大国的承诺,不断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中国实施行业整体淘汰计划32个,支持上千家企业完成替代技术改造,其中80%的替代项目采用了低碳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在空调、冰箱等领域积极推动制冷剂、发泡剂绿色替代,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同步增长。(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