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每周低碳新闻  >>  正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低碳转型要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油气市场

我国首个天然气全链条深冷处理厂全面投产

我国最大中浅层煤层气田累计产气量突破200亿立方米


煤炭与电力市场

全国用电负荷超14亿千瓦 创历史新高

青海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获得备案


新能源市场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新开工34个!内蒙古加快建设独立新型储能电站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发布




低碳转型要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6月30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的公告》指出,单向竞价可以采用统一价成交或者申报价成交的成交价格模式。意向卖出方单笔单向竞价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意向卖出方可以选择竞价日期前1个交易日指定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收盘价或者收盘价的-10%作为底价。意向买入方最高申报价格不得超过竞价日期前1个交易日指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收盘价的+10%。预计7月份全国碳市场价格将全面上涨。(信息来源:证券时报)

油气市场


我国首个天然气全链条深冷处理厂全面投产

7月3日,记者从中国石油获悉,我国首个天然气全链条多工况深冷处理厂在四川全面投产,工程填补了国内天然气深度处理与高值化利用完整技术链的空白。天然气深冷处理是一种利用低温环境对天然气进行分离、提纯和液化的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盐亭处理厂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超低温深冷技术,一次性产出商品天然气、液态乙烷、液化石油气等7种产品,每年可处理20亿立方米天然气,并能使冷量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率达到95%。该处理厂的投产不仅增加了几种化工产品的国产供应,还验证了一条技术自主可控的道路,为我国后续大规模开发同类非常规气田、构建自主的天然气深冷工艺体系迈出重要一步。(消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国最大中浅层煤层气田累计产气量突破200亿立方米

7月5日,记者从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分公司获悉,作为我国最大中浅层煤层气田——华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层气田,截至7月4日的累计产气量超过200亿立方米,成为国内首个累计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田。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产自煤层、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沁水煤层气田地处山西省东南部,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估算煤层气资源量6000亿立方米。2006年,华北油田取得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矿权,随后建成国内首个年地面抽采能力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田,为全国中浅层复杂煤层高效开发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信息来源:新华网)

煤炭与电力市场


全国用电负荷超14亿千瓦 创历史新高

7月4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近日,我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带动用电负荷快速增长。7月4日,全国用电负荷创出历史新高。统计数据显示,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比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长接近1.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其中,华东电网负荷达4.22亿千瓦,空调负荷占比约37%。入夏以来,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级电网负荷9次创新高。受持续高温影响,预计下周电网负荷仍将维持高位。国家电网将充分利用特高压大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跨区跨省输电电力最大超过2亿千瓦,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青海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获得备案

近日,青海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获得备案,“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开发建设迈出坚实一步。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是目前国内规划建设容量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包含海拔最高的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跨省跨经营区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本次备案项目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大灶火,建设光伏装机1000万千瓦,配套建设光伏场区阵列箱变和汇集线路,项目场区运维、集控等设施、进场、检修道路及其他附属设施,并同步开展生态治理工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约180亿千瓦时,电力供应保障和环境效益显著,对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当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能源市场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7月2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在山东青岛建成投用,对漂浮式光伏在沿海、浅海地区推广具有重要示范效应。此次投用的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装机容量7.5兆瓦,项目每年可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项目创新采用漂浮式光伏结构,通过光伏板随潮汐同步升降设计,缩短板体与水面距离,仅为传统桩基式结构的约1/10,最大限度借助海水散热,通过冷却效应提高发电效率5%~8%。相关技术创新将为沿海、浅海地区光伏开发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推动新能源项目成本下降。(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开工34个!内蒙古加快建设独立新型储能电站

7月3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获悉,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新开工建设独立新型储能电站34个,总装机规模达到1480万千瓦,全区新型储能电站建设步伐加快。据了解,这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规模大、技术类型多样,涵盖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等电化学储能技术,以及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器”和“调节器”,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型储能电站建设的加速推进,不仅有助于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还将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信息来源:新华社)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发布

近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概述了2024年我国气候变化的总体情况以及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区域格局和保障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的进展情况。《报告》指出,2024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约1.55℃,首次超过1.5℃温升红线。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多地发生破纪录或造成严重灾害的高温、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2月,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出台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明确当前至2035年各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和重点行动举措。下一步,中国将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坚持“主动适应、科学适应、系统适应、协同适应”原则,坚持以防范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行动、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加强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稳妥推进重大战略区域和重点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信息来源:界面新闻)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