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每周低碳新闻  >>  正文

国家能源局: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

【低碳转型要闻】

国家能源局: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


油气市场

我国渤海又一亿吨级油田投产

丙烯期货期权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


煤炭与电力市场

6月全国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020亿千瓦时

山西:上半年累计产煤约6.5亿吨,位居全国第一


新能源市场

全球最大单体绿氨项目在吉林大安投产

世界级水电工程西藏开建 清洁能源战略迈入新阶段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不可逆转”




低碳转型要闻

国家能源局: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

                                 

7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6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1-6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504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62小时;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635亿元,同比增长5.9%;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911亿元,同比增长14.6%。(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油气市场


我国渤海又一亿吨级油田投产

7月22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我国渤海的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最大规模浅层岩性油田正式进入生产阶段。垦利10-2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距离天津市约245公里,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已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是渤海湾盆地凹陷带浅层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复杂稠油油藏开发迈入新阶段,为后续此类油藏的开发积累了经验,将有力推动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年内实现油气上产4000万吨目标。(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丙烯期货期权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

7月22日,丙烯期货和期权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化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丙烯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具有产业链条长、覆盖企业广、应用领域宽等特点,其市场稳定关乎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化工行业中间产品,丙烯期货和期权上市后,能够补齐烯烃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原油、甲醇、聚丙烯等品种形成协调效应,进一步丰富产业链相关板块衍生品类型,为产业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持续增强产业链韧性。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助力将我国化工产品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定价优势”,提升能源化工产品定价影响力。(信息来源:央广网)

煤炭与电力市场


6月全国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020亿千瓦时

7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最新数据。2025年6月,全国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0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绿电交易电量2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2025年1—6月,全国累计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0.9%,同比提高0.52个百分点。绿电交易电量15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3%。(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山西:上半年累计产煤约6.5亿吨,位居全国第一

7月22日,记者从山西省统计局获悉,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今年前6个月山西累计产煤65200.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27%。目前山西共有煤矿887座。作为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和电力外送基地,山西全力保证煤炭、电力等安全稳定生产供应,每天约有23万煤炭产业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约200万吨煤炭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为应对夏季用电高峰,山西正全力做好迎峰度夏电煤保供工作,6月份原煤产量达到11368.5万吨,前6个月原煤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0.1%。据悉,在巩固传统煤炭能源优势的同时,山西还致力于推动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底,山西已建成55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120座煤矿采用无煤柱开采,煤炭绿色开采取得积极进展。(信息来源:新华社)

新能源市场


全球最大单体绿氨项目在吉林大安投产

7月26日,国家清洁低碳氢能示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大工程——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大安项目”)在吉林省大安市投产。该项目首创绿氨规模、混合制氢规模、直流微网和固态储氢等4项全球之最,标志着我国在绿色氢基能源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绿色氢基能源是指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绿氢”为载体,耦合绿色氮源和绿色碳源,采用低碳工艺生产的二次能源,涵盖绿氨、绿甲醇、绿航油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及交通等领域,是推动全球深度脱碳,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了解,大安项目由国家电投旗下吉电股份出资建设,于2023年5月开工,新能源装机800兆瓦(风电700兆瓦、光伏100兆瓦),年制绿氢3.2万吨,绿氢制绿氨18万吨。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节约标煤约23万吨,相当于可抵消近5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电产生的碳排放。(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世界级水电工程西藏开建 清洁能源战略迈入新阶段

近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墨脱水电站群)在西藏林芝正式开工,标志着中国清洁能源战略的重大突破。该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将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8100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能满足3亿人年用电需求,将在兼顾西藏本地电力需求的同时外送华东、华中,缓解东部能源压力。工程采用配套“水风光互补”模式,促进西藏风能、太阳能开发,打造全球最大绿色能源基地之一,相当于每年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实现3亿吨二氧化碳减排。工程总建设周期约15-20年,计划2030年实现部分机组发电,2035年全面投产,助力2060碳中和目标实现。(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不可逆转”

7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表示,全球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方面已“不可逆转”,能源转型“势不可当”,并敦促各国政府在将于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之前提交全面的新气候计划。在联合国发布有关清洁能源发展的技术报告上,秘书长表示,到2030年清洁能源资金必须增长五倍以上,才能实现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并确保能源普及。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全球装机容量几乎与化石燃料持平,去年几乎所有新增发电容量都来自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未来“不再是一个承诺,而是一个事实”。雄心勃勃的国家气候计划、现代化电网和储能系统、可持续地满足不断激增的能源需求、为劳动者和社区实现公平的能源转型、旨在拓宽清洁技术供应链的贸易改革以及为新兴市场调动资金是加速能源转型的六大“机遇领域”。(信息来源:新华网)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