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两部门: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
|

|
【油气市场】 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保持高位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河北省发布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
|

|
【新能源市场】 国网蒙东电力3项百万千瓦“新能源+储能”送出工程同日开工 全国最大“火电+熔盐”储热项目正式投运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2035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将达40%以上
|
两部门: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目标:2025-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行动方案提到,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深入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强化与投资、金融、安全等政策联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和风险提示,有序调整产业规模。在引导企业稳步走出去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加强海外政策的跟踪分析,指导出海企业健康安全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服务和合规指导,妥善应对贸易投资纠纷。(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已超500万吨,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在渤海,我国海上首个规模化特超稠油热采开发油田——旅大5-2北油田Ⅱ期项目2月投产以来,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2000万吨,日产热采稠油超500吨,已累计贡献热采产量超10万吨。刚投产的亿吨级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新增动用稠油储量超1400万吨。今年以来,我国加速推进海上稠油热采产能建设,截至目前,海上稠油热采产量已超130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作为世界四大稠油生产国之一,我国稠油资源量约有198.7亿吨,现已探明35亿吨,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在渤海油田每年超3000万吨的原油年产量中,非常规稠油产量占比不足3%,实现稠油储量变产量将对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保持高位
近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七年行动计划”今年收官。日前公布的《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报告2025》显示,“七年行动计划”执行超预期,油气自主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上游投资保持高位。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超4000亿元,其中,勘探投资近900亿元、开发投资3100亿元以上。2019至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累计投资达2.24万亿元,年均投资约3740亿元,较2018年增加48%。探明储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6年保持11亿吨以上增长规模;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创“七年行动计划”执行以来新高。2019至2024年,全国年均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是2018年的1.4倍、1.5倍,形成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产量当量创历史新高。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达4.09亿吨,连续8年保持千万吨级快速增长势头,“稳油增气”发展形势进一步巩固。(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河北省发布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9月1日,据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消息,河北省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3/ 2209—2025),适用范围扩大,增加了各种容量的燃油、燃气发电锅炉,以煤炭及其制品为主掺烧其他燃料(危险废物除外)的发电锅炉,各种容量的采用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方式的发电锅炉,各种容量的燃气轮机组的火电厂,以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燃气轮机组;严格了燃煤发电锅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完善了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增加了厂区内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限值。(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
近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8亿吨。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输送至华中、华东、广东等地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提供坚实保障。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自2003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始终保持着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为满足三峡工程日常用电需求而建设的电源电站,今年顺利完成了工控系统技术升级改造。通过对所有核心设备、测量元件及软件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升级,进一步增强了机组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行可靠性。此外,三峡电站还与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葛洲坝共六座电站共同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今年上半年,这条能源走廊累计发电量达126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亿千瓦时,创历史同期新高,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8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网蒙东电力3项百万千瓦“新能源+储能”送出工程同日开工
9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保障性并网”大型风电基地建设项目——克什克腾旗100万千瓦风储能、巴林左旗100万千瓦风光储、阿鲁科尔沁100万千瓦风储等三项基地项目送出工程同日开工。据悉,三项工程由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蒙东电力”)承建,预计总投资3.71亿元,工程改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架设500千伏线路110.3公里、组立铁塔268基。国网蒙东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三项工程将于今年11月30日前投入运行,投产后,每年将贡献86.7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62.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22万吨,年产值约24亿元。(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全国最大“火电+熔盐”储热项目正式投运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的1000兆瓦时“火电+熔盐”储能项目在宿州正式投产。该项目是全国最大的“火电+熔盐”储能项目,也是全国首台套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创新采用“主蒸汽+热再蒸汽+四抽蒸汽”三路抽汽方案,实现能量梯级利用;通过熔盐在390℃高温熔盐罐与190℃低温熔盐罐间的热量循环,实现1000兆瓦时热能跨时段存储与释放。熔盐储热系统投运后,机组发电负荷的“顶尖峰、压低谷”能力显著提升,在保证最大供热量连续供热5小时的情况下,深度调峰的最低发电负荷可降低至30%;需顶尖峰100%额定发电负荷运行时,熔盐系统提供的供热蒸汽可连续供热4小时。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约1.28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8.5万吨;每年新增220万吨供热能力,可满足当地40多家工商业企业的用热需求。(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35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将达40%以上
近日,《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蓝皮书》《能源科技创新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5》等6本智库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已达30%,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40%以上。《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蓝皮书》指出,我国正推动形成绿色弹性的能源消费体系,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预计203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72亿吨标准煤,此后进入缓慢增长的“饱和阶段”,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到40%以上,氢能在终端实现规模化利用。报告预测,我国非化石能源在2045年之前成为主体能源,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到2060年,在工业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占比达到60%,交通领域终端用能中,电能、氢能分别达到50%、20%左右;建筑领域终端用能中,电能达到80%左右。(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