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每周低碳新闻  >>  正文

两部门: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能源领域深度应用

【低碳转型要闻】

两部门: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能源领域深度应用


油气市场

我国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

主要产油国10月将继续增产


煤炭与电力市场

我国煤炭智能开采产能占比首超50%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新能源市场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2025年首次全开运行

两部门部署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低碳转型要闻

两部门: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能源领域深度应用

                                 

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分阶段目标。到2027年,着眼于打牢基础、树好标杆、健全体系。重点推动“五十百”工程,即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制定完善百项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级研发创新平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这一阶段更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深度融合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增强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绿色化和效率,支撑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油气市场


我国油气与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

9月10日,自然资源部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新增油气储量大幅增长,保障了我国石油稳产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400亿方。在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陆地、近海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向深海要能源意义重大。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在南海发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陵水36-1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目前海洋油气成为我国增储上产的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油气关乎经济当下平稳运行,铀关乎能源保障的未来。铀是核电站燃料,对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核能不仅可以完美替代煤电,还不受天气季节影响而与风光水电互补。铀矿方面的重大突破,在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探获的两个特大型铀矿,夯实伊犁、鄂尔多斯等5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为我国铀矿资源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实现低碳转型具有深远意义。(信息来源:新华社)

主要产油国10月将继续增产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发表声明称,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10月日均增产13.7万桶。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的代表举行线上会议,讨论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及前景。声明说,鉴于当前全球经济预期平稳,市场基本面稳健,石油库存处于低位,8国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增产节奏。上述国家9月日均增产54.7万桶。(信息来源:新华网)

煤炭与电力市场


我国煤炭智能开采产能占比首超50%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煤炭智能开采产能占比历史性突破50%,1.6万余个高危岗位实现无人化替代,煤矿安全高效发展进入新阶段。从全国煤矿总数来看,建成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数量占比有限,但近年煤炭产能加速向现代化大型煤矿聚集,这些矿山是煤炭供应的中坚力量,资源存量大、地质条件好,利于智能设备铺开,经历多年发展,逐渐成为煤矿智能建设“排头兵”。(信息来源:新华网)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总体目标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信息来源:人民财讯)

新能源市场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2025年首次全开运行

9月8日,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110台机组实现今年首次全开运行,为华东、华中及川渝、滇、粤等受电区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面对流域来水变化和电网负荷波动,长江电力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上级调度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在扎实做好防洪度汛工作的基础上,精益管理好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科学谋划梯级电站运行方式,动态优化梯级水库调度方案,有效提升梯级电站顶峰保供能力。8月26日以来,这条绿色走廊连续13天日发电量超11亿千瓦时,为迎峰度夏提供有力保障。据悉,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9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4亿吨。(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部门部署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

9月12日,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部署推动新能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就近消纳。通知明确,公共电网提供稳定供应保障服务。对电源、负荷、储能等作为整体与公共电网连接,形成清晰物理界面和安全责任界面、以新能源发电为主要电源的就近消纳项目,公共电网按照接网容量提供可靠供电等服务,保障其安全稳定用电。根据通知,就近消纳项目公平承担稳定供应保障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对电力系统提供的稳定供应服务,就近消纳项目公平承担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等费用;未接入公共电网的项目,不缴纳稳定供应保障费用。(信息来源:新华网)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9月10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对加速推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所在的恩平15-1油田是我国珠江口盆地首个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中国海油通过开展地质油藏、钻完井、工程一体化等重点课题研究,于2023年6月率先推动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投用,实现将产出的油气流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脱水干燥、压缩,然后通过回注井高压注入到油田浅部水层中,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今年5月项目新增二氧化碳利用项目投用,通过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加压至超临界状态,精准注入地下油藏,可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实现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装备、技术和工程的全链条升级,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未来10年,恩平15-1油田将回注二氧化碳超5.5亿立方米,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信息来源:央视网)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