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每周低碳新闻  >>  正文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

【低碳转型要闻】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


油气市场

“川气东送”进度条刷新 每年新增近3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送能力

我国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破4000亿方


煤炭与电力市场

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突破2万亿千瓦时

世界首台套660兆瓦超超临界双拱型燃煤机组投运


新能源市场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8.2%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低碳转型要闻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油气市场


“川气东送”进度条刷新 每年新增近3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送能力

8月25日,记者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首段管道进气投产,投产后每年将新增近3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送能力。川气东送二线作为我国“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天然气骨干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约4269公里,起于四川泸县,止于浙江温州。此次投产的管道起自四川省资阳市安岳气田上载点,止于重庆市铜梁区铜梁压气站,全长56.15公里,是川气东送二线川渝鄂段重要组成部分。西南油气田安岳气田高石梯区块的天然气,可通过首段管道接入中贵天然气管道,汇入“全国一张网”,为川渝天然气资源外输增添了新通道,将有力保障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加快建设,提升重庆及管道沿线天然气资源利用率。川气东送二线全线按照四川重庆湖北段、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段分期建设,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国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破4000亿方

近日,随着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中卫段贯通投产,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干线完成主体焊接,川气东送二线首段投产进气,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目前,我国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突破4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国家管网集团表示,2025年还将新建成管道超2000公里,新增一次管输能力250亿立方米,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的1.65万公里目标。“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建成油气管道超1.3万公里,油气管道总里程已突破19万公里,“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提升到11.1亿立方米。目前,我国将基本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煤炭与电力市场


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突破2万亿千瓦时

近日,记者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获悉,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已突破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为东部地区节约标煤约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7.28亿吨,为东西部协调发展和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云南电网公司持续推动跨省、跨区大型输变电标杆项目建设,多个工程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同时,利用云南丰富的风、光、水资源大力发展绿电,目前云南绿电生产已超90%。在今年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条件下,云南各发电企业增发增供,将云南绿色清洁电力源源不断送至东部省份,有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供应。云南将持续做好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并网服务,不断提升系统动态平衡能力和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支撑云南“西电东送”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世界首台套660兆瓦超超临界双拱型燃煤机组投运

8月27日,记者从国家电投集团获悉,世界首台套660兆瓦超超临界双拱型燃煤机组全部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在高效清洁煤电技术领域实现重要突破。项目是“风光火储一体化”清洁能源项目,采用“煤电+新能源”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机组攻克了无烟煤高效清洁燃烧的技术难题,采用煤层气启停及助燃,相较于传统燃油点火,在同等耗材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53%,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过90%。每年可节约电煤成本7200余万元。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该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年发电量约60亿千瓦时,产值约20亿元,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0余万吨,相当于植树200万棵。(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能源市场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

8月29日,据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消息,由东方电气集团完全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成功吊装,刷新全球已安装风机单机容量、叶轮直径的双项纪录,标志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实现新的跨越,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树立新标杆。该型机组单机容量可覆盖20兆瓦至26兆瓦,满足不同风区、不同海域的项目要求。机组满发时,每转一圈即可发出62度电,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可满足5.5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可节约标准煤3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余吨。(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8.2%

近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同比增长50.8%;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1%。今年前7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2480万千瓦,相当于超14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同比增加13995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新增22325万千瓦、风电新增5367万千瓦、火电新增4198万千瓦、水电新增589万千瓦。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预测,今年我国新投产发电装机有望超过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比预计在61%左右。电网工程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今年以来,电网工程投资快速增长。据统计,前7月全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12.5%。(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为满足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带来的用电需求,我国大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此外,能源生产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风电光伏发挥转型“主力军”作用。“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的增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信息来源:新华社)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