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我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

|
【油气市场】 我国西南地区最大液化天然气工厂建成投产 能源价格上涨 德国居民今年取暖费用大幅增加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全球首次 我国月度用电量连续两个月破万亿千瓦时 2025年1-8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7.0%
|

|
【新能源市场】 陇电入鲁工程送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 我国首条绿色供能铁路项目正式投运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
|
我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9月24日,我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这一目标作为中国覆盖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其装机目标与实施路径将对实现整体气候目标起到关键支撑作用。我国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目标,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新目标既是对国内“双碳”进程的战略接续,更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承诺与担当的体现。2035年新目标是基于能源增长趋势和结构转型需求作出的科学测算,展现了中国在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远见与雄心,也对我国新能源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更大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对用地用海要求更高;高比例消纳要求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球绿色技术竞争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出新要求;国际政策不确定性挑战全球发展信心。为务实推进2035新目标落地,应当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空间、产业和主体协同,统筹全局与局部、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科学谋划全国发展布局,具体包括: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能源治理与市场机制;坚持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发展共识。(信息来源:国家能源局微信公众号)
我国西南地区最大液化天然气工厂建成投产
9月24日,记者获悉,位于重庆涪陵的我国首个页岩气处理加工工厂扩能项目建成投产,工厂产能提升至每天200万立方米,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据了解,涪陵液化天然气工厂一期项目于2018年建成投产,日处理原料天然气100万立方米,年产液化天然气22.2万吨。随着此次扩能项目的建成投产,工厂总产能实现翻倍,提升至每天200万立方米,每年可为周边区域稳定提供44万吨液化天然气产品,大幅提升区域液化天然气资源保障能力。液化天然气工厂投产至今累计为重庆及周边省份提供清洁能源140余万吨。(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能源价格上涨 德国居民今年取暖费用大幅增加
9月23日,德国咨询机构co2online和德国租户协会联合发布的最新《2025年取暖费用报告》指出,受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今年年初寒冷冬季的双重影响,德国居民在2025年的取暖开支预计将明显增加。数据显示,用天然气取暖的70平方米公寓平均年度取暖费用将上升约15%,达到1180欧元;使用远程供热的住户预计上涨2%,达到1245欧元;使用燃油取暖的住户费用预计增长3%,达到1055欧元。(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全球首次 我国月度用电量连续两个月破万亿千瓦时
9月23日,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8月全社会用电量数据,达到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7、8月份连续两个月全社会用电量超万亿千瓦时,这在全球也是首次。用电量如此之高首先与夏季高温天气直接相关,7-8月,多轮高温过境我国,高温高湿天气来得早、持续久,第三产业和居民空调等用电快速攀升,8月份这两项加起来就接近4000亿千瓦时,占比近四成。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两新”“两重”促消费以及“反内卷”稳工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8月当月,工业用电量达到5909亿千瓦时,占比近6成,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以来最高,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信息来源:财联社)
2025年1-8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7.0%
9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消息,2025年8月,全国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65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从交易范围看,省内交易电量4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0%;跨省跨区交易电量16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从交易品种看,中长期交易电量约6249亿千瓦时;现货交易电量约302亿千瓦时。绿电交易电量2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2%。2025年1-8月,全国累计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434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3.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从交易范围看,省内交易电量331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跨省跨区交易电量102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从交易品种看,中长期交易电量41785亿千瓦时;现货交易电量1657亿千瓦时。绿电交易电量20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3%。(信息来源:国家能源局)
陇电入鲁工程送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
9月24日,记者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获悉,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陇电入鲁工程)输送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达到100.24亿千瓦时,有力支撑甘肃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山东用能需求,助推两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陇电入鲁工程,起于甘肃庆阳,止于山东泰安,采用±800千伏额定电压、800万千瓦额定容量的“双八百”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输电距离915公里,于今年5月8日投产。该工程是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的外送工程,首个一次性全容量投产的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将甘肃360亿千瓦时以上电量送到山东,可满足超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其中,超过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信息来源:新甘肃)
我国首条绿色供能铁路项目正式投运
9月22日,我国首个“新能源+重载铁路”融合项目——包神铁路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铁路供能迈入绿色新阶段。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接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协同供能,实现新能源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列车运行时,新能源电力经变换后为机车供能;列车刹车或新能源发电过剩时,能量可储存至储能系统,达成循环利用。(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
9月24日,记者从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全年成交额181.14亿元,是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了10.8%,碳市场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部表示,未来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信息来源:新华网)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