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转型要闻】 国家能源局:加快发展矿区光伏风电产业
|

|
【油气市场】 中国北部湾海域最大油气平台完成浮托安装 主要产油国宣布明年初暂停增产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中国与东盟区域已建成16条跨国互联输电线路 江苏首个区域分散建设电网侧储能电站并网运行
|

|
【新能源市场】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 河北石家庄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联合国环境署:全球变暖形势依然严峻
|
国家能源局:加快发展矿区光伏风电产业

11月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矿区光伏风电产业。有效盘活矿区土地资源,在光照资源丰富的矿区,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工业广场、排土场、复垦区等场地,加快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推动新能源发电就近就地消纳,为矿区提供更多绿色电力。鼓励拥有集中连片土地资源、具备良好电网接入条件的产煤地区,规划建设大型光伏基地,提升新能源规模化开发水平。创新“光伏+”多元业态发展模式,支持在煤矿复垦区发展光伏和农林业种植、畜牧饲养等,实现空间互补集成应用,在成塘成湖的采煤沉陷区建设水上光伏电站,推广应用光伏和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一体化模式,发挥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统筹电网承载力和就地消纳能力,在风力资源充沛的矿区及周边区域,有序推进集中式、分散式风电开发。(信息来源:中国能源网)
中国北部湾海域最大油气平台完成浮托安装
11月6日,中国海油承建的涠洲11-4 CEPD平台当日完成浮托安装,标志着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该平台是中国北部湾海域重量最重、外形尺寸最大的海上油气平台。涠洲11-4油田位于中国北部湾海域,平均水深约42.8米,是中国在南海首个按照国际标准独立开发的自营油田。涠洲11-4 CEPD平台是涠洲11-4油田综合调整联合开发项目最重要的海上设施,建成投产后将助力该油田扩容为涠洲油田群区域第三集输中心,与现有设施共同构成“三座海上处理中心+一座陆地终端”的辐射圈。据悉,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完成52个大型海洋平台浮托,最大浮托能力达3.2万吨,浮托总重量超过70万吨,攻克了高位浮托、低位浮托、动力定位浮托等全天候、全序列、全海域浮托关键技术。(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主要产油国宣布明年初暂停增产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声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12月保持增产节奏,日均增产13.7万桶原油,但2026年前三个月将暂停增产计划。声明称,鉴于当前全球经济预期相对平稳,石油库存水平较低,8国做出12月增产调整,并表示增产举措是对此前自愿减产作出的回调。为维护石油市场稳定,8国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增产节奏。声明还称,由于季节性因素,上述国家决定在2026年1月、2月和3月暂停增产步伐,产量与2025年12月保持相同。上述8国2023年4月宣布日均约165万桶原油的自愿减产措施,并于2023年11月再次宣布日均220万桶原油的额外自愿减产措施,此后这两大减产措施多次延期。但在此期间,美国、加拿大等国原油产量增加,导致欧佩克失去部分市场份额。今年3月,8国决定自4月1日起逐步增加原油产量。5月、6月和7月日均增产41.1万桶,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9月日均增产54.7万桶,10月和11月日均增产13.7万桶。(信息来源:新华网)
中国与东盟区域已建成16条跨国互联输电线路
11月4日,记者从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获悉,中国与东盟电力联通更加紧密,已建成16条跨国互联输电线路。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2024年与2019年相比,东盟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超过1.5倍,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成为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发展主题。中国与东盟已建成16条110千伏及以上互联输电线路,双方开展电力贸易跨境电力互济超75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超过了90%。目前,中国和东盟双方合作的电源电网项目数超190个,总投资额突破920亿美元。2021~2025年,我国同东盟跨境电力贸易占我国进出口电量比例逐年攀升,成为我国跨境电力贸易的主要市场。中方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参与东盟地区清洁能源建设,与东盟地区的合作伙伴用实际行动推动区域的能源产业发展。聚焦新能源开发储能技术、社会电网等重要领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和转化,提升区域能源发展水平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江苏首个区域分散建设电网侧储能电站并网运行
11月7日,江苏宿迁中和东线新能源49.8兆瓦电网侧储能电站并网运行,该电站为江苏省首个区域分散建设电网侧储能项目。近年来,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在江苏发展迅猛,部分地区面临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问题,影响电网稳定运行。以宿迁市为例,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超665.2万千瓦,占全市电源装机总量约八成。此次投运的储能电站建在宿迁市泗阳县4座退役变电站内,这一“变废为宝”的举措,可破解集中式储能站难以灵活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难题,提升整体就地消纳水平。据悉,该储能电站创新采用“汇集站+子站”的通信架构,选取其中一座储能电站作为母站,其余储能子站通过内部组网实现数据互联。与传统储能电站相比,可降低一次性建设成本超1000万元。该储能电站预计每年充放电量将超4000万度电,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5万吨,节约标煤消费约1.6万吨。(信息来源:新华网)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
11月5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分区域来看,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3118万千瓦,占全国30.4%;西北地区装机2672万千瓦,占全国26.1%;华东地区装机1655万千瓦,占全国16.1%。目前,我国新型储能的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单站1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为770小时,同比增加约120小时。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新型储能作用逐步增强。(信息来源:央广网)
河北石家庄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11月5日,随着深泽聚能风电场顺利并网发电,石家庄市新能源装机并网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15.6万千瓦,标志着该市新能源发展迈入规模化、多元化新阶段。近年来,石家庄市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风电、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和储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该市投运新能源电站达到125座,新能源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52%;新能源阶段性发电出力突破500万千瓦,最高占全网用电负荷的67.3%,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信息来源:人民网)
联合国环境署:全球变暖形势依然严峻
11月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巴黎协定》框架下最新气候承诺仅能小幅缓解本世纪的全球气温上升趋势,世界仍面临气候风险与损害严重加剧的局面。报告显示,若各国全面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本世纪全球变暖幅度预计将达2.3至2.5摄氏度,而基于现行政策则将达到2.8摄氏度。这些数字相较去年的报告略有改善。报告强调,必须通过更快、更大幅度的温室气体减排来控制气温升幅,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气候风险与损害,并尽可能在2100年前回归1.5摄氏度目标,尽管这将面临巨大挑战。报告指出,自《巴黎协定》通过以来,实现大幅度减排所需的低碳技术已经具备,风电与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持续推动应用成本下降。这意味着国际社会若下定决心,完全有能力加速气候行动。(信息来源:新华网)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