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每周低碳新闻  >>  正文

我国建设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

【低碳转型要闻】

我国建设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


油气市场

我国最大储气库“开仓放粮”

欧佩克:全球原油市场转入结构性过剩


煤炭与电力市场

江苏年度绿电交易超210亿千瓦时

西藏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全国第一


新能源市场

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进入调试阶段

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5亿千瓦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全球约7.3亿人仍无法获电力供应




低碳转型要闻

我国建设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

1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新增用电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显著增强,系统调节能力大幅提升,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到2035年,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指导意见从分类引导新能源开发与消纳、大力推动新能源消纳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适配能力、完善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强化新能源消纳技术创新支撑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信息来源:人民网)

油气市场


我国最大储气库“开仓放粮”

11月10日,随着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注采井采气阀门的开启,超过5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进入管网通向千家万户,我国最大的储气库“开仓放粮”,正式启动第十三周期采气工作,全力保障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地处天山北麓的呼图壁储气库储气量超百亿立方米,也是西气东输二线的首座储气库,承担着西气东输管网季节调峰、应急供气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季节调峰的双重功能。外输天然气不仅保障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等新疆北部城市用气,还输送到北京、上海等西气东输沿线城市。(信息来源:新华社)

欧佩克:全球原油市场转入结构性过剩

11月12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布最新月度原油市场报告。该报告显示,10月份欧佩克及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的原油日产量为4302万桶,比9月减少7.3万桶。由于美国原油产量超预期增长等原因,目前全球市场已从每日短缺40万桶转为每日过剩50万桶,进入结构性过剩。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全球原油库存将持续上升,2026年过剩产量有可能达到每日400万桶的创纪录水平,这将对中长期油价构成显著下行压力。(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煤炭与电力市场


江苏年度绿电交易超210亿千瓦时

11月10日,记者从国网江苏电力交易中心获悉,今年江苏省绿色电力交易电量超210亿千瓦时,达21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0%,创历史新高。自2021年全国绿电交易启动以来,江苏绿电交易规模从13.69亿千瓦时跃升至203.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达96%,用电主体覆盖能源化工等行业,相当于减少标准煤62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56.4万吨。在国家《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下,江苏坚持“省内为主、省间为辅”原则,省内外齐发力,实现交易周期多年、年度、多月、月度及月内全覆盖。在省内市场,江苏创新开展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参与绿电交易,实现地市层面绿电绿证服务站全覆盖,截至目前已成交108.8亿千瓦时。在省间市场,江苏利用雁淮、锡泰等特高压通道常态化积极争取区外绿电资源,目前已实现青海、新疆等8省区绿电入苏,共计成交94.6亿千瓦时,已超去年全年的85%。绿电交易规模的扩大离不开电力交易市场的成熟,截至10月底,江苏省市场化用户已超过16万家、电量超过5000亿千瓦时,加上跨区跨省交易电量,合计已超6600亿千瓦时,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已超全社会用电量的80%。(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报)

西藏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全国第一

11月10日,从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今年前三季度,西藏全社会用电量达124.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4%,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数据显示,1~9月,西藏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分别达1.68亿千瓦时、62.7亿千瓦时、41.91亿千瓦时,分别实现同比增长20.05%、18.36%、12.84%。城乡居民用电量达18.24亿千瓦时。用电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坚实可靠的供电能力和始终在线的稳定保障。前三季度,西藏电力以“源”筑基,青藏直流二期扩建、拉玉22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顺利建成投运,让西藏电网“筋骨”更加强健。以“稳”保供,日均发受电量4460.4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46%。累计开展主网重大检修15项,配网不停电作业590余次,守护电力供应“不断档”。向“绿”发展,今年已累计组织跨区跨省外送绿电交易10笔,实现外送清洁能源13.07亿千瓦时,助力减少标准煤使用约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0万吨。(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报)

新能源市场


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进入调试阶段

11月12日,记者获悉,由中国自主研发投资建设的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目前基建及设备安装已完成,进入调试阶段。该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装机容量6万千瓦/60万千瓦时,并且配建了25万千瓦光伏,入选中国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的核心就是让空气在极寒中‘变身’储能载体液态空气的密度是常温气态空气的750倍,但能够在常压下安全存储。该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储能密度低、安全性差的痛点,更具备清洁低碳的突出优势——运行工质就是空气,全程无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设备寿命长且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在戈壁、高原等极端环境下均可稳定运行。该项目单次储能可连续放电10小时,输送60万度清洁电能,全年输电量约达1.8亿度,满足3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5亿千瓦

11月10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获悉,截至2025年10月底,自治区新能源装机规模超1.5亿千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风电装机规模9741万千瓦,同比增长23%;光伏装机规模5212万千瓦,同比增长66%;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57万千瓦。从消纳方式来看,本地消纳新能源项目约1.2亿千瓦,外送新能源项目约0.3亿千瓦。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风光资源富集,拥有广阔的开发区域。据测算,全区风光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108亿千瓦。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努力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建立新能源开发新机制、创新新能源投资合作机制等举措,紧抓快干“沙戈荒”大基地、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等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巩固新能源产业全国领先地位。据测算,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并网的新能源装机每年可产生约32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3亿吨,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来源:新华社)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全球约7.3亿人仍无法获电力供应

11月12日,国际能源署发布《2025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称,全球约有7.3亿人仍无法获得电力供应,并且气候风险日益加剧。在能源可及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尚未达标。但报告也指出,如果全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长期升温幅度仍有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报告还探讨了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在报告预设的情景中,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超整体能源使用量,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力需求爆炸式增长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和中国;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速最快,中国将维持其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地位;核能有望复苏,预计到2035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至少将增长1/3;短期内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总体充足,但地缘政治风险仍存。国际能源署呼吁各国加快能源结构多元化,深化国际合作,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本期供稿: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