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每周低碳新闻  >>  正文

三大行业将完成首次碳排放配额清缴

【低碳转型要闻】

三大行业将完成首次碳排放配额清缴


油气市场

我国首个高压天然气长输管道余压发电项目投运

西北地区最大的新疆油田累计注入二氧化碳突破200万吨


煤炭与电力市场

多项网间电力灵活互济工程获核准

长三角互济电量提前完成1800亿千瓦时年度目标


新能源市场

全球在运海拔最高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我国首台套绿氢煤化工项目全面投运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COP30进入加时阶段 大会主席呼吁各方尽快达成共识




低碳转型要闻

三大行业将完成首次碳排放配额清缴

11月19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配额方案》)发布,对2024、2025年度碳排放配额发放、清缴和结转等进行安排和部署。这意味着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将于今年内完成首次配额清缴。今年3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配额方案》的总体思路延续了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免费配额分配核心框架,企业的配额量与其碳的实际产出量动态挂钩,不设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上限,确保行业发展的必要空间;通过科学设定行业基准,总体上可以使单位产品碳排放越低的企业,配额盈余率越高,从而形成明确的碳减排激励机制。在《配额方案》发布后,生态环境部将下发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度配额,重点排放单位将于今年内完成首次配额清缴;明年上半年,将向这三个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下发2025年度预分配配额,相关单位应在明年年底前完成2025年度配额清缴工作。生态环境部还将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碳排放“双控”要求,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率先实行总量控制,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建立完善配额总量逐年收紧机制,增强配额稀缺性,推动碳价更精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减排成本,为行业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明确的价格信号,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油气市场


我国首个高压天然气长输管道余压发电项目投运

11月20日,国家管网集团海门站天然气余压发电项目在江苏南通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我国首个高压天然气长输管道余压发电项目,实现了在高压天然气输送过程中对余压资源的高效利用,标志着我国在长输管道能源综合利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天然气余压发电是一项绿色低碳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回收管道输送天然气到城市门站的余压,把这种压力势能转化成机械能,再带动膨胀发电机组转动,最终发出清洁电力。这一过程不消耗天然气、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有效推动能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过去这部分能量在调压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如今新工艺在保障正常输气之余,每年可发电约3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2000吨。天然气余压发电技术的应用,使普通天然气分输站场升级成为分布式能源站场,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来源:央视网)

西北地区最大的新疆油田累计注入二氧化碳突破200万吨

11月17日,记者从中国石油获悉,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疆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突破200万吨,标志着我国在高碳排放地区推进大规模二氧化碳封存,促进油气增产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新疆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项目,通过捕集本地煤电、煤化工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经槽车运输至采油现场,注入地下油藏后不仅实现永久性封存,更能通过驱替作用提升原油采收率,形成工业减排与油田增产的双赢格局。今年以来,已封存二氧化碳80万吨,运行两年来累计往地下注入二氧化碳突破200万吨,试验区日产原油由每天12吨增产至每天100吨。目前,准噶尔盆地东、中、西部已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注入全覆盖。按照规划,“十五五”期间新疆油田将加快建设覆盖主要油气区块的“四纵两横”二氧化碳输送管网,替代现有槽车运输模式,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推动煤电—新能源—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一体化发展,打造千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基地。(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煤炭与电力市场


多项网间电力灵活互济工程获核准

近日,湘黔、湘粤、渝黔三项网间电力灵活互济工程通过国家核准。这三项工程总投资预计超156亿元,将在今年底前开工建设,于2027年迎峰度夏前建成投产,最大输电能力共计可达900万千瓦。届时,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之间的输电通道将从当前的2条增加至5条,跨省跨区电力互济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之间的电力输送通道分别是从三峡送广东的江城直流和闽粤联网互送的云霄直流。根据核准批复,湘黔、湘粤、渝黔电力灵活互济工程分别计划在贵州铜仁、湖南郴州、重庆各自建设一座容量300万千瓦的柔性直流背靠背换流站,并开展相关配套线路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跨电网经营区互联互通水平。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湘黔、湘粤、渝黔电力灵活互济工程投产后,将显著提升两个互联区域间的电力互补互济和紧急支援能力,为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提供更坚实的物理基础,更好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用能需求。(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长三角互济电量提前完成1800亿千瓦时年度目标

11月20日,据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消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5年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工作要求,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华东分部全力推进长三角省间互济市场建设。截至11月18日,长三角互济电量今年累计达成1808亿千瓦时,提前完成年度目标,相比去年全年电量增长8.26%。(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新能源市场


全球在运海拔最高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11月17日,华电琼结风电项目在西藏山南市并网发电,机位点最高海拔5370米,成为全球在运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高海拔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据估算,西藏风能资源在7米/秒以上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的三成,主要分布于海拔4800米以上的地区。另外,西藏电源结构以水电和光伏为主,发电出力波动较大,比如水电夏季充沛但冬季短缺,光伏发电白天充沛但夜里难以发电,此时风电项目可以作为补充。项目总装机60兆瓦,安装12台风电机组,同步配套建设构网型储能系统。投运后,预计每年输送的清洁能源可满足约1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我国首台套绿氢煤化工项目全面投运

11月20日,国内首个绿氢耦合煤化工示范项目中国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储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全面进入市场化运营。“绿电制氢+余电上网”的协同模式成功落地,为煤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项目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建立大容量电解槽在新能源并网制氢中的深度调整机制,完成全国首个大容量电解槽在化工行业持续稳定运行技术攻关,填补行业空白。项目完成发明专利28项,发布企业标准3项,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名单。项目预计年制氢量达7059万立方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88万吨,其环境效益相当于1400公顷成熟森林一年的吸碳量。(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COP30进入加时阶段 大会主席呼吁各方尽快达成共识

11月21日,原计划在巴西贝伦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当天进入加时阶段。大会主席呼吁缔约方团结协作,尽快就部分核心议题达成共识。大会首次将“气候适应与韧性”作为核心议题,系统回应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脆弱国家被边缘化等一系列日益严峻的挑战。恰逢《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本届大会被视为全球气候治理从承诺走向执行的“关键检验点”,各方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大会成果能为下一个十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指明方向。本届大会主要议程之一是推动实现去年巴库气候大会(COP29)设立的气候融资目标,即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筹集3000亿美元及全球每年至少筹集1.3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大会主席在当天致辞中称,缔约方对COP30部分核心议题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在此关键时刻,各方需要展现合作与团结精神,推动达成共识,维护《巴黎协定》成果,并表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给本届大会议程带来巨大挑战。(信息来源:新华社)




本期供稿:李亚茹